分享

书法里的草书和狂草,该怎么理解?

 大唐乌沙山电厂 2018-09-23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与草相关者,有'章草″丶'今草″丶'小草″丶'大草″,等分类。大草也有叫'狂草'的,如张旭的《古诗四帖》丶怀素的《自叙帖》等作品。

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到,'草槀之作,起于汉代。杜度丶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最初'章草″是由隶变而来,也可以讲是正写隶书之外的方便之体。今楷丶今草都是隶变结束之后的产物。有人误解'楷书″后于'草书',完全是一种文字名词引起的误会。篆丶隶丶楷丶行丶草的先后顺序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规律的。今楷丶'楷书″之名称固定,肯定是很晚的。'真书'丶'正书″皆同'楷″之义。篆丶隶丶魏碑楷丶唐楷(今楷),皆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真书,或说正书。'楷″本一种树木,转用在书体定义上,为法则丶规范。

行书丶草书,都是正丶真丶楷法之外的方便书写法。行书除书写技巧的流便,在字体结构的使转变化丶点画的省简方面,都不如草书的幅度大。所以不单独对草书字体进行识别丶书写训练,辨识欣赏草书作品就有难度。

草书的原始期,也称'稁书'。如怀素所说'草槀之作″。很简单的原理,庙堂公文的撰写不能没有起草打稿的前序,久而久之,在正写之外再形成一套写法简便的字体,是顺理成章的事。

魏晋以降,草书受宠,完全是它的流便书写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性,正适应着当时的社会上层官僚士族群体的格调情趣。二王书风的形成正在于此。当时這群人的时尚,便帖信简互送赠答,以草书为尊,不能不说有闲情逸致的释放和书写技能的炫耀。'匆匆不暇作草'是当时向对方致歉的措辞。

到唐代张旭丶怀素的狂写大草,完全独立到纯欣赏的功能上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