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败者的尊严:从日军战史资料看经远号的最后时刻

 昵称21405352 2018-09-23

昨天(2018年9月21日)上午,经过两个多月的水下调查,辽宁省大连市庄河海域的一艘沉船,确认为124年前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

以往我们对甲午海战的记忆,大多停留在邓世昌与致远号。当代的目光又聚焦于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对经远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少数研究者又普遍忽视了对日军战史资料的搜集和甄别使用,从而造成了很多珍贵历史记忆的消失。

当我们借新史料的助力,穿过124年的时光,重新回到甲午海战的战场时,就会发现一段遗忘已久的悲壮战事。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50分,中日两国海军主力舰队在大东沟附近海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海上对决。

战斗进行到下午三点半的时候,出现了关键性转折。

此时,中方在战场上只剩下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其余战舰,除沉没的超勇、致远之外,都已经退出战列。

日方除去本来就没有承担海战任务的赤城、西京丸,只有老舰比叡受损退出战场,旗舰松岛中弹起火。

日军误以为中方退出战场的军舰都是在逃跑,于是兵分两路:本队的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五舰继续围攻定、镇,第一游击队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则追击离开战场的中方巡洋舰。

但很快日军就发现,真正逃离战场的只有济远、广甲,其余如靖远、经远、来远,以及更早退出战斗的平远、广丙和即将搁浅的扬威,都只是暂时退往浅水区修理自救。

试航时的靖远号巡洋舰

当时,靖远中弹百余发,舰身大火,水线进水。来远中弹二百余发,后部大火,尾炮被毁,延烧房舱数十间。据美籍顾问马吉芬战后所述:

来远后部因敌弹起火灾,火焰熊熊,尾炮已毁,仅有首炮应战。舱面人员悉忙于消防。因通气管有引火之虞,亦为解除。机舱热度增至200度,而舱内人员犹工作不息。”

北洋水师洋员马吉芬

右图为黄海海战中受伤后的照片

吉野号上负责勤务日志记录的军官田所广海,从另一个视角记录下了来远在退出战场时,“后部火势炽烈,(舰体)开始向右倾斜”。

相比之下,经远的状况则较佳,如果它也和济远、广甲一样逃跑,生存的概率极高,靖远、来远则厄运难逃。到时候,北洋水师损失的就不止五艘战舰了。

但是,经远却选择了战斗。

经远号巡洋舰

下面这幅图出自田所广海所记的吉野号勤务日志,从中可以清晰看出,来远已起火,济远、广甲在逃跑(图中误标为广丙)。经远呢?经远在战斗!而且拦住了吉野。

16时48分,吉野号遇到了经远的阻击。

3300米,2500米,1800米。

1887年12月服役的经远,和1894年3月刚刚服役的吉野,开始了一场高度失衡,但又悲壮无比的对决。

吉野号巡洋舰

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实际上吉野号每分钟可以发射51发120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经远号则只能还击两到三发。

17时5分,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舰也相继抵达。

浪速号巡洋舰

战力悬殊拉大到不成比例的程度。

经远号的可用武器是两门210毫米炮,和两门150毫米炮。后者的射速是每分钟一发,前者的射速则更慢。

相比之下,日军四舰共计装备四门260毫米炮、十二门150毫米炮、八门152毫米速射炮、十四门120毫米速射炮。其中,152毫米速射炮的射速是每分钟四发,120毫米速射炮的射速是每分钟五发。

这就意味着,经远即便是最佳状态,每分钟也打不出四发炮弹。而日军仅吉野、秋津洲两舰的速射炮,就可以每分钟打出102发炮弹!

描绘黄海海战的日本浮世绘

经远的以一敌四,也就不仅仅是一对四。

经远每艰难地打出一炮,日军就回之以雨点般的炮弹。

一时间,四艘日舰火力全开,弹如雨下,打得经远电光火迸。

管带林永升(四十一岁)“突中炮弹,脑裂死亡”。

大副陈策接替指挥,未几亦阵亡。

二副陈京莹(三十二岁)接替指挥,又阵亡。

但是,无论日军如何示意对手停止抵抗,抵抗却一直没有停息。

据日军记载:

“敌舰(经远)内部火势愈发炽烈,中部及后部烟火冲天,舰体逐步向左舷倾斜……”

17时25分,经远右舷推进器露出水面,舰体倾斜达到九十度,“前部亦起火”。

看着还在旋转的螺旋桨和血红的舰底,日军开始欢呼万岁。同时继续炮击。

日本海军官修《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

关于经远沉没的记载非常详细

四分钟后,经远在一片弹雨中沉没,全舰二百七十人仅十六人生还。

经远的奋战虽然未能挽回战局,却为友舰争取了宝贵的修理时间。靖远、平远相继恢复战斗状态,来远的大火也得以扑灭,机舱人员已经莫不焦头烂额

1745分,靖远召集残存各舰重返战场,与定、镇再度会合。

日军指挥官伊东祐亨意识到已不可能全歼中方舰队,又担心天黑后遭到鱼雷艇袭击,于是主动退出战斗。

事后,日本海军对这次海战进行了反复研究。虽然日方对中方各舰的记载过于支离破碎,而缺乏宏观的认知,一些图注还标错了经远和来远、广甲和广丙的名称。但至少日军对不同时间节点上中方各舰的状况、战术动作,记载翔实。

反观我方,沉没各舰自然难以留下记录,战后又不注重战史资料之还原、保存、研究。结果就是,抽象的精神鼓动远多于扎实的专业研究,最后反而精神鼓动不到位置。

至今124年间,后人只是泛泛赞扬经远之战沉,而从未意识到经远在可生可死的关头,如何选择了死,而换来了友舰的生。

甚至直到今天,很多关于甲午海战的书籍、文章,还在煞有介事地说,经远是在早已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以一敌四”,最终沉没。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经远是迫不得已而战。却忘了,“早已身负重伤的恰恰不是经远而是来远。

最后,让我们以敌人对经远的评价来结束本文。这是124年前,高千穗号上一位负责战斗日志整理的尉级军官的盖棺之论,值得后人记住:

“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