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七首《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入朝洛堤步月


     【初唐·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拼音版:

mài mài guǎng chuān liú , qū mǎ lì cháng zhōu 。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què fēi shān yuè shǔ , chán zào yě fēng qiū 。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作品介绍]

《入朝洛堤步月》是唐高宗朝宰相上官仪在洛阳皇城外等候朝见时创作的一首短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经过洛水河堤时的见闻观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显扬得意之情。全诗精于筹划,巧于抉择,各种自然景观巧妙组合,气度从容,艺术上极见功力。

[注释]

⑴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

⑵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

⑶历:经过。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

⑷曙:明亮。

  [译文]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作者介绍]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赏析

刘餗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们,觉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可见此诗是上官仪任宰相时所作,大约在龙朔(唐高宗年号,661—663)年间。当时,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写作者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是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调都不算很高,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名家点评

隋唐嘉话》: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

唐音癸签》:上官仪“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率尔出风致语,佳耳。张说“雁飞江月冷,猿啸野风秋”,似有意学之,那得佳?欧公力拟温飞卿警联不及,亦同此。

唐诗观澜集》:“雀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徐、庾遗响。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景语神采,在王、裴上。写景沉着,格调亦雍容满足。

《诗境浅说续编》:此早朝途中所作。“鹊飞”、“蝉噪”二句,写洛堤晓行,风景如画,诗句复清远而有神韵。昔张文潜举昌黎、柳州五言佳句,以韩之“清雨卷归旗”一联、柳之“门掩候虫秋”一联为压卷,上官之怍,可方美韩、柳矣。

佚名

赏析

      【意译】

清晨,从家里骑马上朝,马儿悠悠地走过长长的河堤,身边是浩瀚无尽的江水,在蒙蒙的月色下,水面反射出银白的光芒,绵延开去,像多情女子的眼睛,含情脉脉。

初一听,河水似沉默的,静止的。但在银白的月光下,却能感受到它正被一种不能抗拒的强大力量推动着向前流去。

月亮渐渐西沉,短暂的黑暗之后,天边露出黎明的曙光,山里的鸟鹊被突然的光线惊醒,条件反射般地飞起。

秋风袅袅,远处田野边慢慢凋零的树叶中,还有一两只衰弱的秋蝉,发出虚弱的哀鸣,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伴着微风,这嘶鸣声悠远绵长。

【赏析】

秋天的江水是比较丰满的,从视觉上,会感到江面广阔平静,但江水内部却有一种强大的气势。向前流去的江水是整体的被推动前进,在月光的照射之下,这种在视觉上没有明显流动状态的江水才会呈现“脉脉”的样子。正如“脉脉广川”,诗人的内心也是强大的,高昂的,不可一世的,但是表面确实是谦逊的、内敛的。

“鹊飞山月曙”,也是自然之中的一种细致的观察,黎明之前,月亮落山,会出现短暂的黑暗时段。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描绘的是天空从暗到明的过程,而此句描绘的是天空从明到暗再到明亮的过程,山中的鸟当然是最敏感的,它才会因为光线的明暗变化而突然惊起。不同于王维诗中的山鸟悠闲地到处寻找落脚之处,此时曙光乍现,却是鸟儿惊醒之时,是它一天的开始,伴随着的即将是鸟儿的觅食,活动,这也暗示作者一天的活动即将开始,他的内心是充满乐观的、积极的。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蝉声本来是嘶哑的,正是因为有了秋天的风,让蝉声不但传得很远,还扩大了它的音量,所以诗人把秋天的衰蝉的鸣叫声用“噪”来形容。既写出了蝉声的气势,也写出了一种高处淡淡的沧桑意味。

这首诗诗人想象丰富,观察细致,其中也贯穿了诗人内心的悠闲、上朝时的愉悦之情,才会对自然之物观察如此细致入微。

佚名

赏析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贞观初进士,授弘文馆学士,迁秘书郎。高宗即位,供职门下省,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颇受高宗和武则天赏识。后升任宰相。麟徳元年(664年),坐与废太子梁王忠通谋,下狱死。中宗即位后,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并将上官仪绣像挂于凌烟阁,追封其为楚国公。《全唐诗》存诗一卷。

诗人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其诗语词婉媚,有“上官体”之称。

唐刘餗《隋唐佳话》:“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云,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说的就是此诗的写作背景。

“洛堤”,即洛水之堤。洛水源出陕西华山南麓,流经洛阳,至巩县入黄河。“步月”,在月下漫步行走。当时诗人身居宰相,权秉天下,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拂晓前赶往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便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落锁,断绝交通,到天明时才开锁放行。上早朝的百官(包括宰相)都要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但宰相是百官之首,自然风范气度非同一般。

此诗描写月下欲曙时入朝途中驱马洛堤所见所闻的情景,表现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情和清舒爽快的情怀。

首句:“脉脉广川流”,写洛水景象。洛水广阔而丰沛,在这凌晨静悄悄地流淌着,绵延不绝。“脉脉”,水势绵长而静静流淌的样子。“广川”,宽阔的河流,这里指洛水。此乃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句意。次句:“驱马历长洲”,写诗人骑着马儿慢慢行进在长长的河堤之上,表现出十分悠然洒脱的神态。“历”,行走、游历。如《战国策》:“伏轼撙衔,横历天下”、 前蜀杜光庭《李筌》:“ 遍历名山,博采方术”。“长洲”,长长的河堤,这里指洛水的堤岸。洛堤当时是官道,路面平整铺沙,车马畅行。此句,诗人以自己的行为扣住题目中的“步月”二字;同时借句中的“历”字,表现出一种悠然自若的风度。第三句:“鹊飞山月曙”,写路上所见。山月未落的天空已出现暑色,乌鹊凌晨起飞。这应是所见的实景。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诗人此句既写实,又从曹诗化意而出。乌鹊,又名喜鹊。喜鹊是吉祥之鸟。这对于当朝宰相无疑是一个喜兆,其心情自然会轻松愉悦起来。曹诗的用意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礼贤下士揽取人心。诗人乃当朝最高官员,加之处于太平盛世之时,正踌躇满志,见曙光出现,鹊飞喜临,于是大喜过望。诗句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执政治世的自信与气魄。最后一句:“蝉噪野风秋”,写耳边所闻。一大早,野风吹拂着秋天的树林,给人微微清寒的感觉,早蝉已开始在林间鸣噪。“秋”,表明这是秋景,秋景自带秋意。陈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有句:“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应该表现的是相近的景象,但意蕴相左。张诗暗含讽喻,为失意者鸣不平。而诗人处在太平盛世,又身居高位,深得皇宠,此时绝无担惊受怕之念。这里的“蝉噪”、“野风”和“秋”,只不过是写实而已。并且从写实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清爽与愉悦。

全诗共四句,一句为一景,四句即四幅画面。四幅画面皆统一于曙月之下,声、色、形交织,构成和谐而清丽的意境,流露出诗人绝佳的心绪和悠然自得的神态。全诗寥寥二十字,却“音韵清亮”,于质朴的文字中生发出浓烈的画意,读来十分优美,是一首难得的精心佳作。

佚名

《入朝洛堤步月》   [初唐·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历:经过。长洲:指洛堤。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曙:明亮。

《入朝洛堤步月》是诗人担任宰相时,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写的一首诗。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天还未亮,诗人骑着马,一边望着静静流淌着的洛河水,一边奔走在洛堤上。

“脉脉”,水势绵长而静静流淌的样子。这里来形容洛河水。其实,不是悠闲自得的人,焉能觉得洛河水是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目光转向远方,乌鹊凌晨月下而飞,飞过山岗;而秋蝉噪鸣,在野风的助力下,此起彼伏,声音悠远绵长。

这恰是一幅幽美的悠闲步月中国画。

《入朝洛堤步月》描写了诗人月下欲曙入朝途中,驱马洛堤时的所见所闻,诗情画意、圆满地表现出了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情和清舒爽快的情怀。

上官仪,不亏是唐朝第一才子;不亏为创造出“上官体”的诗人。

《入朝洛堤步月》也不亏为唐代宫体诗的巅峰代表之作。

另外,按五绝,“马”应平而不应仄,但考虑到初唐,此诗基本符合五绝之格律。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