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字的字源

 2018_71 2018-09-23
帝字的字源 作者:郑张尚芳
2012-06-07 20:11阅读:
帝,《说文》说是“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二(古文上)朿声。”把它看作形声字,这自然是错的,乃依晚起形义来说解。吴大澂创说“帝”象花蒂之形,为“蒂”之初文,得王国维,郭沫若、陈独秀等诸大家赞同,传播广泛,几成定论。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虽较慎重,说“构形不明”,但也引此说,“有人以为象花蒂之形,可备一说”。
把“帝”跟“蒂”联系起来的是中古以来这两字同音,但是上古这两字并不同部。“蒂”字原本不从帝声,原来作“蔕”,乃是从月/祭部的“带”taads 得声的,殷周本读 teeds→汉tees,跟锡部“帝”殷周 teegs→汉teeh,其收尾一为收舌,一为收喉,大异其趣。“蒂”字既是个后起的俗字,把帝蒂这两字联为一字实是昧于考古。
从甲骨文看,“帝”本作为天神和祖神的称谓,是“禘”(祭拜天神祖神)的初文。《尔雅·释天》“禘,大祭也”郭注:“五年一大祭。”《说文通训定声》解“禘”字云,汉儒说禘有三:郊祭、殷祭(五年再祭)、时祭。首一义是郊天,“《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注:‘此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也。’《丧服小记》‘不王不禘’注:‘谓祭天’,《诗·长发》序笺‘大禘郊祭天’是也。”按《丧服小记》又:“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注:“禘,大祭也,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大传》:“礼不王不禘,谓祭感生之帝於南郊也。” 这是祭拜始祖祖神,更早就追到图腾了,那是配天的,所以待遇近于天神。
祭天,古代习惯祭法是烧柴熏烟上闻的,《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说文》又别有专字:“祡,烧祡樊[下改灬 ]燎以祭天神。”“尞,柴祭天也。”《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郑注:“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气之臭闻者,槱,积也,《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报阳也”。
故“帝”字即象架薪木烧祭,主体象薪木(参甲文“新(薪)”字左旁为带刀口的木),插冖象加束加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