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两宋的危亡

 華山論劍書畵苑 2018-09-23

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两宋的危亡

《左转》“曹刿论战”篇,有句给后世历代贵族定性的论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春秋的中后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局势很不稳定,弱肉强食,频年征伐,曹刿所在的鲁国很弱小,强大的邻国齐国大军压境,鲁国被迫应战。军事家曹刿大夫,忧心忡忡,要去面见鲁国的国君,陈述自己的军事见解。乡民们劝他说这是吃肉那班人(贵族)操心的事,你就别掺和了。曹刿告诉乡民,吃肉的人都目光短浅,缺乏深谋远虑。他没有听从乡民的劝阻,执意面见国君,直陈利害,在他的缜密筹划下,鲁国打败了不义的强邻。

不知道曹刿的乡民当初是否接受他这个说法?《左传》惜墨如金,多少在后人看来都该付诸笔墨的大事,左丘明皆弃之不用,这种无关宏旨鸡蛋里挑骨头的小疑惑,当然不值得费力刻上竹片。但我对此一直有些怀疑,原因是曹刿乃周文王第六个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他自己本身就是个贵族,吃肉集团里的一员,他所在的鲁国,是周文王小儿子周公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两三百年前,他们都是一家人,曹刿说肉食者鄙,等于是在说我们先祖姬昌公传下来的这个家族,现在的水平都很差,如此辱没先人的口气,他能拿出来对大众说?再者,他鄙视他所在的贵族集团,乡民凭什么相信其他贵族成员都没本事,而相信同是贵族身份的曹刿你有本事呢?

《左传》成书2300多年了,都没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见其重要性还没到要专门去研究它的程度。但也许早就有,只是我读书少没见过。还有可能是我对曹刿及先秦的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而产生出不该有的问题。

这且不去管它,又不吃历史考证的饭,于内心没有纠结的必要。但肉食者的眼光,可真是不怎么样,史书上一再用事实证明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看看后来的北宋“联金灭辽”和南宋“联蒙灭金”的这两个基本国策,制定得有多荒谬,两宋的危亡,都是自此而自掘坟墓,就不能不叹服曹刿的论断,生命力是有多强悍。

北宋徽宗朝,北方的辽国,受到刚兴起来的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国的很大威胁,在此前近两百年,辽国契丹人出兵扶植石敬塘,帮他推翻后唐的政权,建立起后晋,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这成为汉民族多年来的心头之痛。现在金国崛起,辽国腹背受敌,北宋的统治集团认为辽国必死无疑,昏庸的徽宗便暗中遣使金国结好,受到金国的积极响应,双方在多次商谈后,制定出共同打击契丹人的计划,订立“海上之盟”。金帮宋收复失地,条件是打败辽国后,燕云十六州就归还给宋,但宋国现在每年贡给辽国的“岁币”,都要转贡给金国。

此时的辽国,已经风雨飘摇,不复有当年的勇猛,他们看到大宋国与金国在暗通款曲,欲联手对付自己,深知问题严重性,便派使臣出访宋国,愿意对宋奉表称臣,乞念前好,并指出利害关系,如果辽国不在,女真人在吞并周边的所有小国后,会直接威胁到大宋的安危。当时远在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国王,都洞若观火,看出事态的危险性,但北宋的贵族集团,偏偏都好大喜功,被收复失地的功绩冲昏了脑袋,这么简单的局势竟也不能预料,硬要远交近攻,灭掉辽国。

在北宋与金国联手灭契丹人的过程中,大宋军队原以为王师所到之处,失地军民会箪食壶浆,竞相归顺,不料却被辽国的燕京守军痛加还击,当地汉人在契丹人统治一两百年后,已经从心理上认同契丹人,反而认为大宋的军队是侵略军,也纷纷站在契丹人那边,抵抗宋军。宋军最后不得不依靠金国的帮助,才拿下燕云十六州。大宋军队的虚弱无能,毫无战斗力的真实本质,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暴露出来,金人看得一清二楚。战事结束后,金人不肯轻易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大宋,如果给,也可以,大宋必须再加银两。好在大宋国富足,在金人提出的新条件得到满足后,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汉人的怀抱,但几座城内,已经被金人劫掠一空。

辽国覆灭仅仅过去五六年,金人便大举南下,进犯北宋,北宋繁华富丽的都城开封毁于金人之手,徽钦二帝及后宫妃嫔、朝臣,共三千男女老幼,悉数被金人掳掠至黑龙江的五国城。北宋至此灭亡,二帝惨死,埋骨冰天雪地。

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两宋的危亡


时间过去110年左右,时代进入南宋的末期,北宋“联金灭辽”的错误,在南宋得到重演,理宗朝又搞出“联蒙灭金”的决策。

女真人给南宋统治集团带来的仇恨,要远大过契丹人。北宋与辽国,是以兄弟身份相称,而南宋在与金国之间签订“绍兴议和”后,要向金国称臣,输以岁币,宋人承受这般屈辱,金人还嫌不够,在协议签订的19年后,“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协议,发动“正隆南伐”,南宋国境内,百年之中,不堪其扰。

在蒙古部落崛起,其势足以对金国构成威胁后,南宋的当朝名臣,如真德秀等人,就觉得一洗前几朝屈辱的大好时机到来了,断掉每年输送给金国的岁币,并出兵北上,与蒙古军队南北夹击金国,收复失地。当时南宋的朝廷里也不是没有像曹刿这样的明白人,大臣乔行简就说,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情形下,金已经由过去的仇敌转为今天的缓冲国,只要金人能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南宋继续向金国输岁币,也是未尝不可的。倘若蒙古灭金之后,直接与宋为邻,对宋朝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惜满朝文臣,绝大多数都认为金人不可信,金人也的确是死催的,都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了,还要兴兵南下,向临安方面索讨岁币。宋人即便认识到蒙古的祸患,将来要超过金国,但眼下,联合蒙古,灭掉金国,也是所有文臣武将的一个心愿。等灭金后,大宋再图自立,以对付蒙古。

历史又一次无情地搧了南宋一个大耳刮子。蒙古军队在灭掉金国的第二年,就开始了首次南侵,45年后,蒙古人挥师南下,饮马长江,南宋军队不堪一击,以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跳海而南宋结束。两宋享国319年,终归于大元。



一项基本国策制定的好坏,会直接关乎国运的上升还是沉沦,北宋、南宋,都是以助力各自明天的对手而自取灭亡。而两宋,是所有朝代里对待大臣最为宽容优渥的时代,可是这些平时静坐谈心性文臣学士,在历史的关键点上,竟没有一个充分认识到时局的大走势,并站出来,以死相谏于朝堂,换来国祚的延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