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是反应脑血管硬化程度的窗口,也是岁月留在血管上的痕迹,它的出现就是要督促我们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健康完美的人生。
❤血管内不断流动的血液所含的脂质成分缓慢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了斑块。 ❤经典的斑块发展大致分成四期: 1、脂纹期,血管壁上可以看到脂质的纹路。 2、纤维斑块期,斑块内以纤维样的物质为主。 3、粥样斑块期,斑块内为脂类物质,其表面覆盖纤维样物质。 4、斑块的继发病变期(不稳定斑块),斑块表面的纤维样物质有破损,斑块的局部可能会诱发血栓形成,脂质物质也可能会脱落到血管远端,这个时期斑块会造成危害! ❤有研究发现婴儿的血管壁就会有微小脂纹形成;美国统计大于40岁接受超声检查的人群中,62%的人有颈动脉斑块;日本对46-74岁的健康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75.1%的人有颈动脉斑块;我国对2681名中老年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0.3%。 ❤大多数人的颈动脉斑块,是人在衰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颈动脉超声发现的斑块,主要在纤维斑块期,仅少部分为粥样斑块期→→继发病变期。
★血液经由颈动脉流向脑动脉。动脉硬化--脑卒中,动脉硬化先从颈动脉硬化开始,后有脑动脉硬化。 ★人所皆知:河道变窄,流速加快,形成湍流和漩涡;遇到阻力,也会形成湍流和漩涡;河道侧拐也可形成湍流和漩涡。湍流和漩涡,形成与河岸垂直的力,冲刷河岸,使河岸受损。 ★血流与河水类似,颈动脉的上端分岔形成两个支脉:一支通大脑→颈内动脉;一支通面部→颈外动脉。血液由宽的动脉流入窄的支脉,流速加快,加之分岔处的阻力、分岔的角度,这三个因素共同导致血流在进入颈内动脉后形成湍流和漩涡,湍流和漩涡形成了与颈内动脉血管壁垂直的力,使血管壁内膜容易受损→→斑块→→狭窄。 ★所以,颈内动脉的斑块和狭窄早于脑血管,是脑血管的“窗口”和警报器。 ★当然,只有不稳定斑块(高风险斑块)才与脑卒中相关。 ★看斑块的厚度。斑块厚度>4mm,可导致颈内动脉出现严重的狭窄,引起远端脑组织的供血不足。 ★看流速。如果流速超过200cm/秒,则说明颈动脉狭窄,需要请专科的医生协助治疗。 ★不稳定斑块表面的纤维样物质不完整,脂质类物质直接和血液接触,一方面脂类物质会诱发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脂类物质本身也会脱落,造成远端脑血管的堵塞: ★颈动脉斑块的表面比较粗糙,血小板等成分容易集聚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阻塞脑血管; ★如果颈动脉斑块破裂--随血液进入脑血管,阻塞脑血管; ★破裂的斑块会出血--形成血栓,这样形成的血栓也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阻塞脑血管; ★年轻人如果“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高,一旦其他生化成分、生化条件也都具备,就会迅速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 ★如果颈动脉硬化严重,那么脑血管的硬化也不轻,若血压升高,硬化的脑血管就有可能破裂出血。
★通过颈动脉B超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是否狭窄,如有狭窄→→粥样斑块期→→继发病变期→→干预。 ★颈动脉狭窄的干预标准是: ❤由于斑块的主要成分是脂类物质,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控制斑块成分的来源,所以血脂异常就要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颈动脉管腔被挤占50%以上,对大脑的供血就会不足,需要针对斑块的软硬、面积的大小、斑块的多 少,选择药物治疗、支架介入、斑块剥离手术; ❤颈动脉管腔被挤占80%以上,随时都可能发生脑卒中,急需治疗。 ★手术加上良好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脑卒中发生,减少脑卒中致死。 颈动脉斑块是反应脑血管硬化程度的窗口,也是岁月留在血管上的痕迹,它的出现就是要督促我们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健康完美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