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传统寓意与现代表达 ——关山月晚年花鸟画研究:“岁寒三友”主题的新表达

 野叟45wihpp13w 2018-09-23

中国花鸟画自成为独立画科以来,即在蕴涵着深刻寓意的文化土壤中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比德”、“比兴”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寓意题材作品的发达,直至近代而不衰,“岁寒三友”即其中之一。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是关山月除了表现单独梅花形象外,最爱表现的一个题材。这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寓意的花鸟画题材,历来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钟爱,也是身处逆境时,士人最为引以自况的咏颂母题。关于其题材确定,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宋之际。而近现代画史上,在上海就曾有由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发起的“寒之友社”,与沪杭的书画名家常相往来,聚谈之余则风雨泼墨,诗酒联欢,所画的题材皆为松、竹、梅、菊、水仙等清隽之品,用以自表其刚正不阿、不随流俗的性格。当时参加者均为一时知名之士,如黄宾虹、张大千、高剑父、陈树人等人,一时名重艺林。其中,以画梅见长的革命画家何香凝就曾与陈树人、经亨颐合作两幅《三友图》,并由于右任题诗,以表达他们拜谒中山陵归来,对于时事的无奈之情唯寄托在荒寒的笔墨之间。但他们笔下的“三友”,依旧不脱传统荒寒寂寥之气象。同样,在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关山月作于1947年的《岁寒三友》中,也表现了“岁寒三友”抗击满天风雪的铮铮铁骨,以隐喻友谊的坚贞。

关山月 1947年 《岁寒三友》

关氏晚年花鸟画研究,或许应从作于1979年的《大地回春》开始。画面主体为一枝雄壮的松干占据了画面的主要视线,背后穿插着秀挺的劲竹,竹子之后是红白相间而又繁茂的梅花。苍松、翠竹、寒梅相互穿插,花木丛中,藏着三两成群的十只麻雀,一派雀跃喧哗的喜悦,表达了大地回春的主题,而点缀在茂密的松竹之间的点点红梅,含蓄地透露出春回大地的喜庆气氛。如此繁茂、喜庆的“岁寒三友”画面是当时较少见的。

关山月 1979年 《大地回春》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结束文革的思想禁锢,迎来了新时代,很多画家都不约而同地以“大地回春”为主题进行创作,以歌颂新时代——“春天”的到来。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关山月也不例外地在轻松的气氛中表达“春天”喜悦,以呼应时代的声音。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另一幅作于“一九七九年元旦前夕”的《大地回春》则以蓬勃向上的新竹配以三两枝娇艳的桃花表现了初春的清新,跳跃喜鹊则点明了春天到来的喜悦。这种用花鸟画来表达一些鲜明时代主题色彩的手法,一直持续到他艺术生涯的最后。


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而作的《三友迎春图》即是晚年此类题材的又一代表作,和广州艺博院藏的《大地回春》一样属于“岁寒三友”主题,所不同的是该画表现了雪中的松、竹、梅三友,近处以老辣的笔墨写遒劲向上的梅干,寒松挺立于右边而斜枝向下,形成对角之势,画面右下直挺的两枝秀竹正好打破了这种对角的呆板,而画中红梅与松竹的青绿色对比,鲜艳的朱色,在雪景中显得格外突出,使画面气氛对比强烈。远处两只冲天而上的飞燕更进一步点明了厉经寒冬过后,春天到来的欢快。画外题跋:“兴亡家国夫有责,傲雪经寒梅竹松。五十年前画抗战,今图三友燕相逢。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赋此并图三友迎春于珠江南岸”,可谓恰到好处地运用书画题跋的形式升华了主题。关氏对于传统题材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是下意识探索的,作于1992年的《三友图》的题跋之中,正表达了他对此创作手法的得意之情:“题材古老画迎春,继往开来源最真。形式内容求统一,岁寒三友美翻新”,透过画中挥洒自如畅快淋漓的用笔和设色,流露出一种对于“美翻新”三友题材的自信。

关山月 1995年 《三友迎春图》

当然,为反映时代主题的需要,关氏有意将原有松、竹、梅共经寒岁,凌寒抗霜的萧疏之境转化为经霜之后喜迎春到的热烈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在关山月“岁寒三友”题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反映个人情思的作品了,尤其是在1993年,他的妻子李秋璜去世之后的几件作品,一定程度反映关氏对传统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模式的延续,也为我们理解他这类作品提供了新的解释空间。


关山月与其夫人李秋璜终身相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爱情,堪称现代画坛典范。在关氏的花鸟画作品中,屡屡可以见到每年为妻子庆生而作的花鸟画中,除却《玫瑰图》(1955年)和《九雀图》(1977年)之外,以三友题材的居多,其中有《红白梅》(1980年)、《梅竹双清图》(1981年)、《红梅》(1981年)以及《三友图》(1988年)等。而在1993年,李秋璜去世,关山月除了书写“敦煌烛光长明”条幅多张,还有赋诗哀悼,《哭老伴仙游——为爱妻李秋璜送行二首》云:

     其一

生逢乱世事多凶,家破人亡遭遇同。注定前缘成眷属,恶魔日寇拆西东。我逃寺院磨秃笔,卿浪后方育难童。举烛敦煌光未灭,终身照我立新风。

     其二

生来遭遇坎坷多,舍己为人自折磨。牛鬼蛇神陪受罪,文坛艺海度风波。溯源梦境披荆棘,出访洋洲共踏歌。风雨同舟半世纪,卿卿安息阿弥陀。


在李秋璜去世周年,关山月仍有赋诗。值得注意的是,在随后几年的中秋,关山月多绘以“三友伴婵娟”或“寒梅伴冷月”为主题的作品感怀亡妻,寄托自己的思念和孤寂之情。其中作于1995年中秋的《寒梅伴冷月》中,以纯水墨的形式描绘了雪里寒梅。画中梅干虬曲如龙腾空而起,充满张力的用笔,梅花凌寒独开的品格跃然纸上。一轮冷月当空,所有景物都笼罩在一种凄冷寂静之中。题识中以律诗感怀他与妻子一生的遭遇:

立业成家系一舟,金秋往事涌心头。敦煌秉烛助摹古,文革遭殃伴屈牛。陪索善真求创美,共泛洋洲壮神游。窗前梦境阳关月,寄意寒梅感赋秋。

关山月 1995年 《寒梅伴冷月》

最后一阕“窗前梦境阳关月,寄意寒梅感赋秋”中,“阳关月”一语双关,即是回忆关外之月,也暗喻自己;同时“感赋秋”,即是感赋中秋之“秋”,也是感赋妻子李秋璜之“秋”。诗中的这一语双关的隐喻,是我们解读他描绘的三友主题作品的关键连接。作于1996年中秋的《三友伴婵娟》以横幅形式展现了秋月下松竹梅相伴的景象,老松挺立,矫健苍劲,占据画面中心,左边红梅出枝相伴,右边生起翠竹数竿相扶,构成三友之势,竹梢处一轮明月(婵娟)当空。与此前热烈喜庆的“岁寒三友”气氛不同,此幅设色极为简淡,松以水墨略施赭石写就,又以淡红点梅,石青染竹,给人感觉到秋夜的寂静,正是其心境的写照。而在随后的几首悼亡的诗中,更多地以“岁寒三友”作为比赋的形象,如《悼念爱妻仙游二周年》诗云:

     其一

铁骨寒梅伴冷月,虚心翠竹荫清泉。敦煌窟洞长明烛,照我砚边秃笔坚。

     其二

板桥写竹总关情,和靖栽梅伴作卿。竹韵梅魂漂艺海,烛光不灭照航程。


可以说,铁骨寒梅形象正是对其妻子品格赞誉,也是其妻之化身,不断地激励着他前进。板桥竹、和靖梅所构成的竹韵梅魂,是他们共同自励、自勉的品格追求。而在次年春天即1996年2月26日,关氏又作一首感怀诗:“孤寂窗前观冷月,又闻蕉雨竹枝风。松梅笔下留冬雪,温暖岁寒三友中。”可见此时关山月笔下的“岁寒三友”和传统文人画的用意是一致的。但这正说明了关氏对传统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模式的谙熟与活用,从而使我们看到关其个人情感的表露,这也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

本文为《传统寓意与现代表达——关山月晚年花鸟画研究》一文节选,作者庄程恒,原刊《美术观察》2012年第12期。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艺术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