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红尘一梦,贤者情怀

 星辉斑斓之星星 2018-09-24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                     读季羡林的《八十述怀》有感
      读经典,震撼人心,永不过时,经典作品是无可估价的,它能鲜活再现人性魅力。《人一生要读的经典》这本书我读到了很多名家的经典著作,动人心弦,回味无穷。

​      年轻人,为什么常常不喜欢和老人相处,你想和老人在一起么?我认为大部分老人都认为自己老了,徒生衰老之叹,感觉到人生的穷途末路,加上身体状况不佳,行动不便,让人看到的往往是狰狞和悲哀,所以会让人越来越远离。当然年轻人不学无术、无所事事,也会给人颓废之感。

​      我今天分享给大家的作品是是季羡林的《八十述怀》,写于1991年1月1日,回顾了80年来的生命历程,虽然感觉到人生如梦,去日无多,但并没有消停,还要向学术的高峰冲刺,表达了作者感激生、无惧死的豁达乐观心态,读起来自然亲切,如沐春风。

​                                   一、人生梦
​     做不完的人生梦,作者说自己心无大志,一个做成了这么多事情的老人,怎么能心无大志呢?我很奇怪,也许是和大人物相比,志向不是那么光辉,比较内敛含蓄的说法。或者相对于只存大志无实干精神的人,作者觉得不如没有,也许作者有很多梦想,却不能逐一实现,也或许对于历史和时代来说,自己的生命只是沧海一粟,这是多么广阔的胸怀。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作者不是心无大志的人,从下面的文章阅读可以看出来。

​                                 二、生命回放
​      50岁时,季老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而相比于德国的二次大战时候的饥饿,又不及德国了。但都度过了,没有饱的感觉的人,竟然感觉不到苦,闯过了50大关,比起父母亲来说,相对于他的生命设想来说,已经幸运的了。​
​      70古稀那年,本该安度晚年,季老却遇上了文革,便自然的关进牛棚,开始挖大粪的生涯,由于季老能规规矩矩,不乱说乱动,受得了苦,吃得了罪,竟然活下来了。在没有人和他接触,包括书信也没有的情况下,翻译完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不减羲皇人。”这要多大的毅力和定性。《罗摩衍那》这是一部历史久远的著作,读起来的难度不亚于我们今天读的《三海经》,《三海经》成书于公园前221年左右的先秦时期。可以想象,难度有多大,也为今天我们研究印度文化推前了进程,而且除了英语翻译外,这是少有的语言翻译篇。《罗摩衍那》1980年在中国出版,又一部史诗级作品被翻译出来,我们对《荷马史诗》很熟悉,但这部史诗应该和《荷马史诗》同等地位。只是全世界懂得《荷马史诗》的多,而懂得《罗摩衍那》的少。
​      80岁,作者看到了出生时的那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看到母亲大奶,到泉城大明湖山东,到清华大学,到德国,到北大,到牛棚。(1911年8月——2009年7月)

​​                                   三、感悟篇
​      鲁迅的《过客》中有一位老翁,不停息的向前走去,前面是坟,还有野百合、野蔷薇。作者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反观我们的造化,生命长短自有定数,我们可以延长几天寿命,但是不能永久延长,身体是一副皮囊,带着我们规律的运行,如果哪一天,上帝要收回他的袍子,我会奉还,但是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否与时间赛跑,争取赶上新科技的步伐,听说,人的身体器官都可以机器创造,那么我们何不模仿一个人体模型,仿造人体的运行模式,再造一个人体,只留下我们的大脑运行呢,听说外星人就这样的机器合成,能够把人体的细胞全部分化,然后利用时空黑洞,瞬间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重新组装,和原来一模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肉体来回穿越了,遇到哪个器官坏了,重新修补起来,就永远保持年轻的模样,这样多好,相信人类终究会解决这一难题。

      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难题,那么我们就这样活着吧,平凡的活着,因为没有人永远伟大,也没有人能完全取代别人,今人一定超越前人,来者一定超越今人。活着真好,趁着活着,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作者认为只要活着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呢?我没有必要要求别人,至少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