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与时间

 如歌行板11 2018-09-24

“时光匆匆,十五年一闪而过,记忆里早已模糊了的那年夏天的北京之行,只依稀存留着两三个画面,一切都渺茫了。一路行来,有人始终相伴,有人插肩而过,有人刻骨铭心,有人过眼云烟,缘来相聚,缘去相离,每一段遇见都丰富了旅程,厚实了生命……”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的缘由是间隔15年后,我再次登上八达岭长城的感慨,“两三个画面”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拍下的照片。

人的记忆力非常有限,随着时间流逝,人能记住的画面会越来越少,而且对于具体的细节也会越来越模糊,甚至有时候看到照片,会惊讶于“原来我还去过那里”的感叹。朋友们都说我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年轻。我乐于接受这样的赞美,但仔细对比两张照片,已经大不一样了。15年前的我刚踏入大学校门,一脸的青春洋溢,而今已变得沉稳成熟。15年前紧致的皮肤,而今已经变得松弛,法令纹也变得明显,而那时标准的身材在养育了一个孩子后也已变得略显臃肿……突然想起罗兰巴特的《明室》里所写的那样,照片“具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是啊,15年时间,在这样的照片里有了一个间接的具象的体现。时间通过摄影被凝固下来,每一张静止的照片对于主人公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时刻,这重要时刻通过照片被变成一件薄物,可以反复观看。

美国摄影师尼古拉斯·尼克森(NicolasNixon)的作品《布朗姐妹》便是如此。有一次,尼古拉斯 ·尼克森到丈母娘家,一时兴起,为妻子四姐妹拍摄了一张合影,而后连续42年拍摄布朗姐妹同一个站位顺序的照片,虽然彼此之间有着鲜明的相似性,但貌似千篇一律的42张照片其实各有千秋。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尽管这种变化微乎其微,但也可以在这些记录中觅见蛛丝马迹。


尼古拉斯·尼克森《布朗姐妹》


成长与衰老,是一种谁也无法逃脱的体验。每个人都想保留青春,却是时间的流里无可奈何,自从有了摄影,人们仿佛留住了自己的青春。但事实是,在时间线性的绵延过程中,曾经存在就意味着现在的消逝,它是时间的偶然留影。因而,照片里的“我”早已不是现在的我,但她又确实存在过,通过照片这样一种形式,切取了一个瞬间供我回忆而已。照片证明的是一种存在,它在说话。它发出一种东西,一种可见物——这是一种“新物质,一个不可能再触摸的真实”。

对于时间的这种复杂体验,艺术家达利有一个著名的主题,就是各种形式的“软表”: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不可重复;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身体的腐朽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而这种似得却失的奇妙感觉在照片中更能得以充分体现,“以前曾经在那儿存在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