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郴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委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结合相关项目实施,采取得力措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开展农业环境摸底调查,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建立了农业环境定位监测点。农业环境定位监测是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变化动态与防治效果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在我市桂阳县设立了1个国家级农业环境定位监测点,在苏仙区、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桂东县、安仁县设立了6个省级农业环境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长期性和抗干扰性的地块,对水稻、冰糖橙、脐橙、梨等作物产地进行农业环境定位监测。目前7个监测点全部正式投入使用,并于每年5月开始,定期对监测点的土壤、水和农作物进行了及时的采样与送检工作,制作了监测地块基本信息记载表。通过建立农业环境定位监测点,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了不同作物产地面源污染现状、变化动态,为改善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2、组织各县市区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6年,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农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各县市区对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状况进行了初查,对农产品产地点源、面源污染进行了调查取样,样品统一送往湖南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分析。 2018年,我市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嘉禾县又承担了1001个“一对一”农产品与土壤样品采集任务,目前各项目县已完成了点位核实工作,其他工作正在按方案要求有条不紊进行当中。该项工作完成后,能初步形成我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大致掌握全市土壤污染状况。 3、启动了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是成立了郴州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农业推进工作组和农业专家组,明确了“两组”的主要职责和人员组成,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了对农业污染源普查的培训、指导、督查、方案制订与审核。二是加强了培训和宣传,督促各县市区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微信、短信、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同时,还组织各县市区农业系统相关负责人、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省里有关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电视电话会议和培训会议,熟悉政策、明确任务,提早做好了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争取财政投入,向市政府呈报了《关于将农业污染源普查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的请示》,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作了明确批示,并加强了与市财政有关科室和分管领导的衔接,为农业污染源普查提供了经费保障。四是制定了《郴州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本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是要掌握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流失量、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查清地膜的使用量和残留量、秸秆的产生量和利用量,获取农业生产活动基础数据,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普查工作完成后,将形成全市农业污染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将全面掌握全市不同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和产排情况,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已完成清查阶段工作任务,入户调查等工作将于8月份开始。 (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头 1、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近十年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在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技术集成逐步成熟,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应用效果稳步提升。近三年来,每年应用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年度节减化肥使用量2.5万吨以上。据统计, 2017年,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705.3万亩,建立标准化配方肥服务网点97个,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75个,布设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34个。2018年全年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50万亩,据各县市区农业局上报统计,目前已完成推广面积408.82万亩,推广配方肥8.1万吨,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39个,发放施肥建议卡9万余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促进农民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2、积极组织开展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2017年,农业部在宜章县召开了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落实会。为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郴州市和各县市区都制定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其中,宜章县纳入了农业部第一批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项目创建了1个高标准的“猪—沼—果”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点,开展了水肥一体化生产试验示范、有机肥替代化肥肥料减量增效试验,有效地加快了有机肥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2018年,宜章县再次纳入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争取项目经费1000万元,目前正在按方案要求推进各个项目建设。 3、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一是注重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近几年,我市重点推广应用了氯虫苯甲酰胺等一批绿色农药和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生物农药、田埂种豆生态调控、食饵诱杀等成熟技术。全市共推广应用杀虫灯1万余台。二是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近几年,市、县市区农业部门通过培育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帮助建立区域服务站,进行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物资补助、服务监管等措施,深入推进了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全市共建立区域服务站276个,培植机防手4103人。三是开展了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推进示范。2017年,全市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120万亩和绿色防控面积75万亩。2018年,截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72万亩和绿色防控面积41万亩,全面落实了“三赢”营运模式和规范运行管理的各项措施。 4、组织开展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为进一步解决亩均化肥农药用量偏高、使用结构不合理、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性状恶化、产品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制定了《郴州市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郴州市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化肥方面,初步建立了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科学施肥和管理体系,方案要求2016—2019年化肥使用量实现缓增长(增幅控制在1%以内),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60%以上。农药方面,到2020年,实现农药利用率4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20%以上,高效施药机械使用达到80%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30%以上,农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5、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一是积极开展秸秆露天禁烧工作。2016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知》(郴政办函〔2016〕160号),市农委也及时制定了《关于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杆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对秸秆禁烧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明确了工作要求,落实了部门责任。2016-2018年,在农事关键时期,由委领导带队,安排专人深入各县市区、重点乡镇,进行了18次现场督查,有效遏制了因焚烧秸秆带来的农业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二是加大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力度。据统计,2017年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约为331万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生物质颗粒燃料化利用总量约为270万吨,利用率达81.57%。为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近几年,我市先后在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县、桂东县等县市区开展了秸秆腐熟剂还田技术补贴项目,近两年在安仁开展的秸秆板材化利用,汝城开展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化利用成效显著。安仁县引进了大型国有企业万华生态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灵官镇投资6.5亿元建立了零甲醛出口生态板材厂,由万华生态板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了秸秆综合利用联合合作社,各乡镇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购置专业打捆机等设备,实行秸秆收割、打捆、储存、运输、加工“一条龙”服务,2017年共收储农作物秸秆5万余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是解决农民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 (三)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减少面源污染 近几年,我市共完成了66个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其中2017年在宜章县、桂东县、安仁县开展了项目建设,落实经费120万元,项目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提升”:一是农村清洁生产工程。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推广使用太阳能频振杀虫灯、建设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建设农田有机废弃物堆沤池等措施,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集中收集率达100%。二是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通过修建大型集中式生活污水净化池、户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收集亭、放置冲孔钢木垃圾分类收集箱、带轮带盖塑料环卫垃圾桶、分户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统一集中处理。三是农村清洁庭院工程。开展环境美化工程,通过组织清理整修村前沟渠、改厨、改厕改水、改栏、绿化美化、整修房前屋后禾坪、安装雨污分离管网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清洁庭院示范点建设。四是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指导示范点建设物业管理站、聘请专人管理,制订及完善各项制度,举办生产文明 、生活文明、生态文明“三生共嬴”培训班等方式,提升了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2018年,争取省农委在我市苏仙区、桂阳县、永兴县、嘉禾县、桂东县、安仁县安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落实项目经费280万元,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通过多年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带来的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是大中型沼气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和即将建设的大型沼气工程50处(其中:东江湖水系周边的桂东县3个、汝城2个、资 兴2个、宜章 个),主池容积共41700立方米,(其中500立方米的1个、800立方米的13个、1000立方米的23个)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既可基本消除养殖场的畜禽粪污直接排放,减少对环境尤其是水体的污染,又可减少其臭气对大气的污染,同时,还能有效地将寄生在粪便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子杀灭,减少疾病传播,这为解决我市农业点源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7年,强力推进了2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8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村综合建设进度达103.85%,计划建设项目234个,现已全面完工。11个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综合进度100%,已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018年,截至6月底,2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完成投资2.05亿元,占计划的55.21%;11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美丽乡村创建村建设完成投资9396.6万元,占计划的65.84%。 2、广泛开展洁净乡村行动。2017年,一是全面完成了100个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村庄整治示范村与22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农村小康新村建设,示范村基本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序化的“五化”要求。共成立保洁队伍427个,收集垃圾35309吨,建垃圾池560个,拆除废弃房屋6231间,外墙粉刷9281.85万平方米,绿化植树2062.67万株,安装路灯2621盏。全市建成集中建房点573个、分散建房户5623户,培训合格工匠8000余名。2018年,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3.12亿元,新增乡镇垃圾中转站13个,新增村级垃圾集中收集点626个,新增垃圾清运车75台,新增垃圾厢(桶)11441个,累计聘请专业保洁人员17478名,清运垃圾20.58万吨,新增小康村39个,拆除废弃房屋29071健,其中拆除旱厕19360间。通过广泛开展洁净乡村行动,有效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减少了因农村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等带来的面源污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农业环境保护意识仍然不强。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同时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人们对农业环境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防治意识不强,没有成为农业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致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任务重。部分地方的部分农户仍然存在乱丢乱倒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随处丢弃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等不良习惯。 (二)基础性科技工作严重不足。全省农业环境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点分布范围还不够广,目前还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基础数据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可选用的实用技术少,多数还是借用点源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单一末端治理为主的工程技术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国家环保资金投向主要在环保部门,且环境保护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防控机制,环保投入的主体主要是业主,因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很难落实。目前我市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主要依靠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实施,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均未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导致防治范围小,治理效果有限。 (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职责不清。目前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爱卫办、市农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局等多部门均负有责任,均参与其中,但存在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不利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宣传,增强广大农民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和各村民委员会,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要不断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防治主体意识,激活广大农民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内生动力,建立完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对化肥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与指导,扩大相关新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农膜造成的污染。通过长抓不懈,使一系列先进适用清洁环保的新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使用总量得到更加合理的控制,从而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三)加强对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监测。目前我市11个县市区仅有6个县市区设有农业定位监测点,监测范围有限。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省农委的支持,增设布点、扩大范围、优化装备,不断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控网络,实施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监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认真抓好第二次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我们将严格按照部、省、市方案要求,对全市范围内的种植业污染源头、污染面积、污染程度,开展普查工作,重点做好8月份的入户调查,11—12月份的数据库录入,建立健全我市种植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种植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监测管理平台建设。 (五)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率、生活污水处理率,更全面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问题。 (六)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2018年,桂阳县被列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整体推进县,中央安排给桂阳县项目资金3500万元,请桂阳县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在粪污资源化利用中以能源化利用为主,保持保量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资兴、苏仙、宜章、嘉禾四个养殖大县要积极争取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支持;其他县市区要积极引导规模化养殖场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率达到80%以上。 (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力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乎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事关环保基本国策、耕地质量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请求从政府层面,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主体,同时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点设施建设、防治技术培训等的财政投入力度。 |
|
来自: yx_gdx > 《001_2020年10以前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