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特辑 | 回家并不仅仅是因为等候----写给不能回家过中秋的人

 亮哥eoim8x8y62 2018-09-24

——  学者荟  ——

传播系统理论,学术论文,时事人文观点以示读者。

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服务读者,传播价值

■作者:公子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01

都说传统中秋佳节代表全家团圆,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寓意着美好,但繁忙的工作、短暂的假期、遥远的距离,让很多人只能望月思亲,所以我们传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我们期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不少人更是慨叹,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离开,农村实际上正在被城市抛弃,残垣断壁越来越多,炊烟越来越少,我们对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我们共同的“乡愁”:熟悉的人和物都已渐去渐远,我们拿什么来思乡?

还好,我们的父母还在。父母在,家就在。这是我们回家的理由。无论你在哪儿,也无论你的事业有多大,只要还有父母在,内心就有底气。其实,“上有老、下有小”才是一份沉甸甸的存在感,才是我们安全感的真实来源!一无所有的自由,只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虚无。

只有这样,我们才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年?法律上说,18周岁之后就是成年人;有很多人说,22岁之后就是成年人;也有很多人说,真正的成年是结婚;还有人说,当你变成父亲,你就真正成年了。

曾经听到过一句话:男人真正的成年(成熟),是你父母都死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你,才是真正的无依无靠,才是真正的没有天,你必须学会忍受孤独和假装坚强,才能把自己变成天。我当时顿觉毛骨悚然......

还好,我的父母依然健在。孔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你的父母还在,不要走太远(否则他们需要你的时候怎么办),如果一定要远走,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去处(这样父母才不会太牵挂)。可是,有目标的远游,就不需要时时回顾,看看父母是否心安、健康么?

我们总是在侥幸,以为只有自己更强大才能让父母过得更好,才有资格说尽孝。我们觉得拼事业很重要,要全力扮演好社会角色,所以留给父母的时间很少,少到只有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的回家。留给父母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等待......


02

还记得去年,凤凰网有一个图文报道,“中秋节为6个子女准备好辣椒酱一个也回不来老人哭了”。有网友说看着这个新闻就哭了,有网友直接取消旅游计划回家看爸妈,有网友直接放弃加班回家看爸妈。

事情是这样的。山西吕梁一对老夫妇为6个子女赶制辣椒酱,他们佝偻着身躯,在村头的石磨上碾压辣椒,盘算着孩子们走时能带上他们爱吃的辣椒酱。与所有的留守父母一样,准备一点土特产给儿女带回城里,这是他们仅能体现的心意和牵挂。

年过七旬的老父亲说,“知道孩子们忙,可还是盼着他们能回来团聚。”不曾想,正当他们怀着期待忙乎的时候,一天下午,孩子们一连几个电话,都说不回来过中秋了。老人边抹泪边说:“哪怕回来一个呢。”

是啊,那么漫长的等待,哪怕回来一个也行呀!也能抚慰他们孤独的灵魂。这,就是留守老人对子女的期待,不奢求圆满,不祈求长远,只求用364的守候和等待,换来哪怕只有1天的其乐融融......

所以,他们用心去准备这一次全家团聚。屋里墙角整齐摆放着一式六份的西红柿、茄子、土豆、红枣……离中秋还有10多天的时候,老两口便开始准备孩子们节后带走的东西。“虽然不知道回来几个,都给他们准备好吧,万一都回来,该说我们偏心了。”老人边说边走向屋外,将晾好的被子收到屋里,等他们回来晚上盖。

这一份份细心周到,一份份小心翼翼,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无论你在北国,还是在南疆,你我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洒扫庭除,让窗明几净,只为了迎接你们各自的小家回来。然后他们忙前忙后,乐呵呵地为一大家子人做一桌饭菜。

将辣椒酱装瓶封口后,看着一式六份、每人两瓶的礼物,两位老人开心得有点迫不及待,开始给孩子们打电话汇报。一连三个电话:大儿子回不来、二女儿回不来、小儿子回不来。他们开始有点不敢再打给其他三个孩子。他们担忧,如果每个孩子都回不来,那可怎么办呐!

过了一会,不甘心的老人开始给其他孩子打电话。没想到,六通电话打完后,得到的却是同一个答案——回不来。两位老人的神情满是落寞,想着想着竟抹起了眼泪。是啊,你们都忙,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世界。但是,我们的世界却只有你们。


03

我们的父母是如此懂事!他们穷尽半辈的所能,养育我们成人,目送我们远去。但是他们不曾奢望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也不羡慕大都市的繁华。只希望我们过年过节能回家一趟。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要求不算高,但是对于在外的子女,却是相当相当难的事情。

我们常在心里说:我养家糊口不容易,我辗转漂泊不容易,我觥筹交错也不容易,我为孩子报班选课不容易.......再不容易,这是你选择的生活;再不容易,你有很多选项。但是,你父母唯一的选项却是你!

所以,对于我们的无奈,父母只能选择懂事。他们没有埋怨和抱怨。虽然孩子们回不来,节日的晚饭后,老母亲还是开心地与孩子们语音聊天,未表现出任何失落。但实际上,我们做孩子的,很少有人会知道,四目相对、近在眼前的微笑,胜过相隔千里的叮嘱。

父母不懂我们追求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们愿意让我们飞更远、飞更高。而且,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担忧我们累不累、苦不苦。而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接下来的衰老失能给我们添麻烦,拖延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步伐。

有人曾经问我,父母让你最揪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想起,父亲好几前年曾经得过一场胃病。当时他很难受,去检查过几次,但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慢慢调理好了。事后他对我说,生病的时候,我跟你妈说过,如果得的是癌症,就放弃治疗,不能给儿女添麻烦,死后给他们留下难以承受的债务。

我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如果读那么多书、拼命地工作,在父母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只能听天由命,那我们的奋斗已经失去一半的意义。从那时候起,我每周给父母打几次电话,每次回家都尽量把待在家的时间变长一点,把聊天的时间留多一点,那些所谓的社交、聚会,尽量不去。

网上曾经有一个算法很心酸。说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家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能和父母相处多久。如果你的父母还有30年,你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么你只剩30次的回家机会。每次5天,抛去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你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左右,30年总共不及720小时,不到1个月的时间!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他在大城市打拼6年,每年就回去匆匆两三天,当他有车、有房、有未婚妻的时候,父母同时车祸不治,让他一下子感觉到天塌下来的无助和孤独,无论多大的事业成就和爱情幸福,都无法弥补这种没有“天”的痛苦......


04

你说,我对父母的爱一直在心里,虽然因为忙碌不能常见,甚至不能常打电话。是的,生存是艰辛的;是的,工作需要我们;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另外,世界那么大,我还要去看看.....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到底,是我们潜意识里的——太爱自己。

小时候我们需要父母,每一次出差和远门都哭的歇斯底里。如今,我们不再需要父母的庇护,挥挥手就去寻找诗和远方。父母这时候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每一次的寒暑假,每一次的中秋、国庆、春节。

但我们的全部心思都在外面广阔的世界,从未在意在家的这段时间里,父母百般讨好地对我们好,做各种我们爱吃的,想留我们在家多吃几顿饭。即使我们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即使我们喝酒彻夜不归、睡到日上三竿:只要我们在身边,父母的世界就是万般皆好。

其实,这种等候者角色的转变,归根到底,是我们以前需要父母,现在不需要了,但是他们却需要我们。所以,我们没有小时候的歇斯底里,而他们多了默默承受和等候。

孔夫子说,孩子对于父母,大多数是“色难”。意思是说,儿女要一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这一点,我们确实见惯不怪。只听说过“久病床前无孝子”,何曾听说过“久病床亲无慈母”?

我一直怀疑,这是不是人类自利(也可以说自私)的本性使然。父母给了我们能给的一切后,他们既年老体衰,又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在我们已经立足于社会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不是那么大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更看重合作伙伴的态度,更看重恋人的表情,更在乎自己儿女的学习和健康,所以,父母开始被我们下意识地排在最后......

事实上,你的工作并不会因为少了你就不能正常运转,你跟朋友、恋人多吃一顿饭不会更情深,你孩子的未来,也不在于你帮他多做了一道题。可是,父母一年比一年老,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所剩无多。

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应酬都是带着功利的浮云,只有赴父母之约,才能给你长久的慰藉和心安。但是,万一你在每年的清明节才豁然开朗,请问,届时的你,该用什么来安放父母那一份已不在的守候?多烧点纸钱么?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很大程度是会代际传播的。就犹如年少时看到父母一直说爷爷奶奶守旧落后一样,我们也开始看不上父母的故步自封、跟不上时代。

所以,我们对待自己儿女的无微不至,不会超过父母对我们的全心全意。同样,我们觉得父母那份等候的可有可无,极有可能会换来儿女对我们的心不在焉。

这是一种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宿命!除非我们自己开始改变,否则,极有可能会还到我们身上。

后记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庆团圆、凝亲情等文化内涵,这是中秋节和国庆、五一等节日的本质区别。

因此,中秋节应该是我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上,认真审视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一个时间窗口,应该是放慢工作生活节奏、体验天伦之乐的宝贵时段。

今天是中秋节,如果你已经回家,请你尽可能慢慢享受这份团聚,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分一秒;如果你身在异乡为异客,请给父母打个电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思念。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常回家,关心父母的衣食起居,如同他们在你小时候对你做的一样。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电话和微信都代替不了面对面的微笑和拥抱,不要让团圆的习俗走远,更不要让白头父母寂寞守孤灯。

如果可以,常回家看看吧。

学者荟 祝福朋友们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关于作者

公子智,一个行走于体制内外,拥有八块腹肌(曾经)和一腔热血,上得了朝堂,下得了菜园,说的和唱的一样好听的非典型才子。


【版权归作者所有,王豆腐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