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xueyongqi555 2018-09-24

古代中国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提倡人-自然-社会高度和谐协调。传统中医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发展,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东方色彩的学科,拥有自成一格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注重运用綜合分析方法,以宏观角度来研究人体內在联系,和体內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现代(西)医学以注重局部细节构造为其特点,而中医学则注重整体。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之中。所谓整体观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以統一和完整性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中医学包括两方:

(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和自然界(外在环境)也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

人体是一個有机整体

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整体关系或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

生理方面:中医有「五脏一体观」,通过经络系统,將全身组织包括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起來,构成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井然有序的五大功能系统,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來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

人体內五大功能系統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生命活动一方面依赖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亦要脏腑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以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为例,虽以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功能为主,但亦有赖于心、肝、肾等协调。脾之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肝气的疏泄、肾阳的温煦。胃之受纳,亦须于小肠的受盛、大肠的传导功能密切配合。不仅如此,中医还将人的精神活动与肺腑功能联系起来,所谓「形神合一」。早已认识到如果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病理方面:人体某一局部或某一脏腑病变,都会对全身有一定影响,甚致引起整体功能失调。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是对病变的互相影响和传变认识。中医着眼于整体,总把局部病变与整体反应統一起來,既重视局部病变和相关脏腑的关系,更强调该病变对其他脏腑的影响。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病理传变的规律。例如肝胆湿热,不仅肝胆本身为病,还可能涉及到脾、胃、心、肾等脏腑,而出现恶心、没胃口、腹泻、失眠、腰酸、膝软、倦怠等症;肝血不足,则可见到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肝开窍于目)、爪甲不荣(肝之华在爪),筋脈攣急,懈怠无力(肝在体合筋),月经量少甚或闭经(冲、任脉隶属于肝)等症。无论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影响和传变。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在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诊断方面: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医师诊治疾病时,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脈象等外在变化,由表及里去推断內在病变,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和治疗。诊断学上的「四诊合参」、「审查內外」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其中舌诊、脉诊、面诊等成为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手段。

例如舌头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脏相同,有诸内必形于外,人体内部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呈现于舌头上,观察舌象可测知內在变化。除此之外,中医亦强调結合內外因素全面考察病情,对疾病所产生的症狀,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齡、性別、职业等,来加以分析研究。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治疗方面: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失调情况,旨在协调整体气血脏腑平衡,通过综合治疗效应达到痊愈目的。证候是病因、病位、性质、致病因素与身体综合反应的概括,辨证论治就是整体治疗观的体现。由于身体内在统一联系,中医师治疗内脏病变时,不但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之脏,而针对其他内脏治疗而得到痊愈。例如胃病兼治脾脏(脾胃表里关系),肺病亦可以从脾胃着手(培土生金)。尤其显著的,身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用治内脏的辦法来治愈: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人与外界具有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与所处的外界沟通交流。身心活动跟自然气候、地域水土、工作及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外界发生变化,使身体产生生理或病理反应,就形成了人与外界的统一关联。这就是中医的「天人一体观」,重视身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社会环境等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行为活动必须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才能无病长寿。

气候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气候巨变,超过了人体适应限度,或者身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做出相应调节时,就会生病。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被称为“六气”。假如人体调节机能失常,或气候异常变化,发生泰国(如暴热、爆冷等)或不及时(如春天气温不暖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超出人体适应能力,就成为致病因素,这种情况下中医称为“六淫”属外在病源。中医把气候异常变化看成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呈现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变化,因而体内活动亦相应的调节。四时气候更替,身体脉象反应着气血活动在变化,如春天偏向弦脉;夏天偏向洪脉;秋天偏向浮脉;冬天偏向沉脉。又如天气炎热或穿衣太多,腠理开泄而出汗;天气寒冷,腠理闭密,出汗减少,以保证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这些都充分的说明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有些多发病或流行病有明显的季节倾向,如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和流鼻血;夏季多暑熱及消化病;瘧疾和痢疾在秋季较多;关节及呼吸道毛病容易在冬天发作。中医师在辩证时,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中医亦常常利用四季气候正常转变来治病或调养。例如老年人常見的痰饮咳喘,春夏减轻,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治疗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張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另一病例为血虚肝阳旺的人,到了春天容易出现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由于发病与气候息息相关,故在冬天进行适当的滋补,可以减少发作机会。

地域影响:地域环境造就特定水土、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如高原与沿海、寒冷与湿地,居民的生理现象是有差异的。生理上、体制上的不同特点,发病情况也不一致。生活在已经习惯的环境,一旦易地而处,初期多感不太适应,所谓的“水土不服”,就是指这种情况。如中国西北部地区,地高干燥,居民体质偏壮实;东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居民体质多瘦削,易有皮肤病及外感时邪。医师治病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由于水土饮食形成的不同体质,从而给予不同的治疗,且处方常用麻黄、桂枝;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且多用荆芥、防风。有时同一种病而治法不同,但都能治好,就是因为地势不同,而治疗用药各有所宜的缘故。

中医原理之中医整体观

麻黄汤是常用的外感风寒方剂

社会影响: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是对外界的一种反映,现今生活环境的变迁,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杂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影响深远。人与社会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势必造成心理压力。中医认识到心理失调可导致多种躯体疾病,内因七情成为中医学中药的病因之一。七情是指喜、怒、哀、思、悲、控、惊七种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致病。当剧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造成部分人精神与神志变化,导致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失衡,就会生病。

科技、社会进步带来一些新的健康问题,如噪音、污染、外出活动減少、过度紧张的生活节奏等,令很多人精神焦虑、头痛、头晕、肥胖等。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构成不尽相同的疾病谱,更需要因人制宜的治疗。中医养生手段可发挥积极作用,如以补肾方法增強人体對噪音的抵抗力,减少耳聋、耳鸣的发生;气功、太极拳等可以安定心神,缓解精神压力所造成的疾病。

总之,中医学以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去指导临床实践,以人为中心,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整体观念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看病时,不能只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应该全面诊察病人的身体情况,并连同四时气候、地域水土、生活习惯、体质性情、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一并考虑。

现代医学逐步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相似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