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在历史上出名,是作为徐志摩的前妻。徐志摩的风流韵事常常被人提及,张幼仪变成了被众人心疼的那一个女子:不漂亮、不受重视、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 但是,时隔多年,撇开暧昧的眼光和舆论的定式思维,再看张幼仪的一生,却会发现她化茧为蝶的一生是那么美丽,向我们证明着:不漂亮的女性,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活的漂亮。 13岁时与徐志摩定亲张幼仪13岁时,父母便给他定了与徐志摩的亲事。 “四哥替我物色丈夫的方法很普通,我们不必知道徐志摩的身高,或是他家有多少佣人,只需要晓得他家的声望,他的教育程度,还有他的性情。……要知道的就是这些。”张幼仪后来回忆说。 这段婚姻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徐志摩差不多一结完婚就立刻离家读书去了。直到1920年张幼仪去欧洲前,五年光阴,她与徐志摩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四个月。而在这四个月里,“徐志摩从没正眼瞧过我,他的眼光只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似的”。张幼仪知道徐志摩瞧不上她,她试图改变,却对现状无能为力。 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时,徐志摩立刻说道:“把孩子打掉。” “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才会冒险打胎。”甚至在张幼仪怀孕的时候,徐志摩还提出了离婚的要求。从这一刻起,张幼仪开始对徐志摩死心。半年之后,两人在德国柏林签署了离婚协议。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却坚持在离婚后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并在徐志摩出事后,为他抚养双亲,养老送终。 张幼仪和长子徐积锴 离婚后开始新的人生让幼仪奇怪的是,她发现,从她与徐志摩离婚以后,徐志摩与她交往反而比婚前要好很多。 这离婚,对于徐志摩来说是解除束缚,张幼仪又何尝不是?困在婚姻的“围城”里,张幼仪时时围着徐志摩转,失去了自我,离婚后,反而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1927年,张幼仪父母去世,她回到了定居上海。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在德国她苦练德语),不久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担任副总裁。这是一家由几位女性于1910年创办的银行,往来客户也多是女性,而她们选择张幼仪,看中的是她的关系,当时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总裁。 就这样,张幼仪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银行家。不仅如此,每天下了班后,她还会跟国文老师在办公室学习文学和古籍。 与此同时,她还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回国后,事业登上顶峰,一生真正的化茧成蝶。 再嫁征求儿子徐积锴意见在那个年代,离异女性再嫁虽不是新鲜事,但仍会面临许多阻力。张幼仪最看重长子徐积锴的想法,于是给他写了封信:“儿在美国,我在香港,展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如何?” 徐积锴立马回了一封信说:“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多么响亮的八个字,在那个年代,能支持母亲再嫁本就是顶着世俗的压力。徐积锴竟然还愿意以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继父,张幼仪可谓是生子无憾了!这也是对她一生最好的回报吧。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最后一次见徐志摩,是在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去世的前一天。那天下午,刚刚到上海的他来到店里,说要马上坐飞机赶回北平。张幼仪问他为什么这么赶,并建议他不要再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中国航空公司为做广告,送给徐志摩一本免费乘机券),因为不如外国公司的飞机安全。徐志摩像平常那样大笑着说,他不会有事的。 1988年1月20日,张幼仪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8岁。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这样说道:“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我一直相信,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某个地方缺少的,上天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补给你。或许张幼仪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美满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她又达到了一般女性不可企及的商业成就,享年88岁,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怕的就是,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有了才华,还想要漂亮的身段与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还想要美满的婚姻与爱情;有了爱情,又想要事业和自由。 张幼仪的一生告诉我们:珍惜现在,把握当下。不漂亮,也能活的很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