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鲁迅全集》----《十月》

 史亦香 2018-09-24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71--《十月》之《作者自传》

《十月》是苏联A.雅各武莱夫的作品,这作者自传自然也应该是作者的作品了。且看他是怎样的一个出身。原来,他也是一个种地的,长辈的亲戚里,没有一个识得文字的。当然,要除掉他的母亲和外祖父,里面有一句,说到作者的母亲,当我幼小的时候,所看见的,是教士,灯,严紧的断食,香,皮面子很厚很厚的书--,这书,我的母亲常在几乎要哭了出来的看着。这也说明,雅各武莱夫从小时候并不是可以任意读书的。

一个从小时候不能任意读书的人,能写下这篇《作者自传》,说明什么呢,不是说明下面可看的《十月》什么的,或者比《十月》更有着什么特别意义什么的,而是说明那个时代,能写出《十月》或《十月》一类的作品且能受到上层认可读者认可,他才可能写这个《作者自传》,否则,就是能写个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甚至于把一年十二个月全写个遍,也不至于写个什么自传的。只能说明,这个叫雅各武莱夫的作者,当时在俄国是有着他自己或他的作品的地位的。

2018.09.2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72--《十月》之正文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人物有母亲、儿子华西理,靴匠罗皮黎,诨号耶司排司,铁匠隆支.里沙夫。一场枪战在墨斯科大街上发生着,半夜里枪声砰砰地放起来,说是达到了血流成河积尸如山的程度,谁都可以去领枪参加战斗的。靴匠说,要紧的是真理,是真的真理,谁都说是有真理,其实呢,谁也没有的。对于在战争年代,对于在下层的民众,真理,还真的弄不明白。

2018.09.23

初看《十月》下面还有很多题目,还以为,这就是短篇小说集,所以,看第一篇《墨斯科闹了起来》时,还以为是一篇短篇小说,待到看第二篇《布尔乔亚已经亚门了》时,才发现,这就是连续的,那么,这就不是一篇或数篇短篇小说了,而是一部中篇小说了。于是,我就连续地看下去了。而这个胡思乱想也就只有算作一个了。且把每篇的小题目粘贴一下吧。《在街头相遇》、《万国旅馆附近的战斗》、《在普列思那》、《亚庚》、《亚庚之死》、《恶梦》、《母亲的痛苦》、《可怕的夜》、《两个儿子》、《再见》、《爱国者》、《士官候补生之谈》、《广场上的战斗》、《尼启德门边的战斗》、《退却》、《加里斯涅珂夫之死》、《炮火下的克莱谟林》、《孤立无援》、《缴械》、《怎么办呢》、《母觅其子》、《要获得真的自由》、《亚庚在哪里》、《回想起来》、《谁是对的》、《错了》。其实,是分了二十节,或许就相当于章回小说的二十八章回。

亚庚,一个纺织女工的儿子,半月前还是社会革命党员,现在却成了布尔塞维克了,华西理很不理解很不明白。

【原文片段】战斗更加猛烈了,为什么而战的?总是说,为真理而战的罢,但谁知道那真理呢

这一整天,亚庚好像做着不安的梦,他不能辨别事件的性质,战斗的理由,以及应该参加与否。单是伏在青年的胸中的想做一做出奇的冒险的一种模胡的渴望,将他推进战斗里去了

亚庚的心脏跳得很厉害,胸膛缩了起来。他两手紧捏着装好子弹的枪,连别人的走法也无意识底模仿着,牵丝傀儡似的跟在人们的后面

亚庚又从街角跳出,看好了周围的形势,举起枪枝,射击起来。这一回他已经知道瞄准,沉静地开枪了

亚庚忽然觉得害怕,无缘无故又想抛掉了枪,赶快回到普列思那的家里去,而且这感情,此刻也愈加强烈了。他凄凉,冰冷,浑身打着寒噤

火光灿然一闪,亚庚已经听不到枪声,他抛了枪,脸向下倒在石阶上面了

【我说】几个片段下来,亚庚从一个社会革命党员变成了布尔塞维克,也从一个活蹦乱跳的鲜活的生命,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其实,他或许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青年,时逢战乱年代,身不由己命不由己,那是常常见到的事儿。而正是由于这些热血青年,才有了轰轰烈烈的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大革命大变革。

外国人的名字,真是难以理解,伊凡,就叫伊凡呗,还能叫出个凡纽赛,叫出个凡尼加来,还说这是伊凡的亲昵称呼。本来外国人的名字就不太好记,看了好长时间了,连一个人的名字还没有记住,却是一个人的名字叫了两三个样式,更是不好记了。这个伊凡是华西理的哥哥,他要去参加白军的阵营,而华西理一直就是一个好像没有看清楚这战争是为什么和为什么要参与战争似的。

【原文片段】国内战争是怎样的呢?原以为就如大规模的打架。所以这回的战斗,会有这么多的现在躺在眼前那样的不幸的战死者,是伊凡所未曾想到的

【我说】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国内战争还是国际战争。人类的生命在和平时期那是相当重的,而在战争时期,不是说不重,而是不由得你重与不重。有句名言说,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这些话听着很耳熟,是的,这是毛泽东同志分别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说过的话。

【原文片段】到了战斗的第三天,伊凡这才怀疑起来了:莫非这战斗,实在也没有意义的么,所有军队,都和布尔塞维克联合,所有工人,都是敌人。莫非真理竟在那边的人们的手里么?伊凡是为了想要寻求这真理,所以跑进这阵营来的,然而在这里……它究竟在那里呢

【我说】选择参与战争也是残酷的,战斗的双方都会说自己是正义的,是一定会胜利的,而一个懵懂的少年,怎么能分辨得清楚呢?

【原文片段】其实,是从什么地方都没有救援来。到了战斗的第五天,显然知道友军战败:布尔塞维克胜了

 

【我说】通篇《十月》,就是以两个人为主线,一是参加了布尔塞维克的亚庚,最后死于战争。二是参加了白军的伊凡,最后苦恼苦闷,不知道亚庚是不是死于己手,不知道哪是对的,哪是错的。记得从小时经常看电影《列宁在十月》,不止一次地看过,不是因为这电影好看,而是那个时候电影很少,经常重复着放,所以,也就得重复着看。影片讲述了1917年,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夺降临了政权。当年107日,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堡,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敌人到处搜捕列宁,而人民却千方百计的保护他。华西里给列宁担任警卫,对自己的妻子也不告诉他是谁。 起义胜利后,列宁走上冬宫大厅,宣布了胜利的消息。这《十月》中的华西理是一个对战争“袖手旁观”的人,也不可能是《列宁在十月》中的华西里。只是这个事件是不是那个十月的事件不清楚的。

看完之后,对《十月》的二十八个小题目,自作主张地重新排列了一下,中间加了几个连接词,纯属娱乐,与内容无关,不可较真。

《爱国者》《亚庚》为《要获得真的自由》在《墨斯科闹了起来》的时候,参加了《万国旅馆附近的战斗》、《广场上的战斗》和《尼启德门边的战斗》,《在普列思那》,他见证了《炮火下的克莱谟林》,其时,《布尔乔亚已经亚门了》,但是,在《可怕的夜》里,《两个儿子》《在街头相遇》,《士官候补生之谈》了《加里斯涅珂夫之死》和《亚庚之死》,他们《孤立无援》,不得不《退却》《缴械》。《母觅其子》,《母亲的痛苦》在《恶梦》呼唤:《亚庚在哪里》?《回想起来》、谁《错了》?《谁是对的》?《怎么办呢》?《再见》吧。

2018.09.24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73--《十月》之《后记》

这《后记》的署名就是译者,但我“以为”译者就是鲁迅先生,也不知道我“以为”的对于不对,关于原作者的短篇小说《农夫》,译者说,“我曾将这译载在去年的《大众文艺》上,但正只为这一个题目和作者的国籍,连广告也被上海的报馆所拒绝,作者的高洁的空想,至少在中国的有些处所是分明碰壁了”。从这一句话,译者应该是鲁迅先生无疑。

看《后记》还是有用的,因为后面还有一点补充,说是俄国还有一个雅各武莱夫,是作《蒲力汗诺夫论》的,他是列宁格勒国立艺术大学的助教,是理论家,姓氏虽同,却并非这《十月》的作者。如果不看这个补充,或许我就以为,雅各武莱夫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前天看那个《文艺政策》之《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中,有个雅各武莱夫,应该是这里说的那个理论家吧。而看的《译丛补》之小说《农夫》的作者,是和《十月》的作者为同一人的。

2018.09.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