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简史第九部分:香港咸历史,叛乱、走私及虾酱

 公司总裁 2018-09-24
熊猫说自媒体 2018-09-21 11:19:30

前言

在中国古代,盐是一种力量-香港的非法盐场使帝国军队保持警惕。

香港简史第九部分:香港咸历史,叛乱、走私及虾酱

早在金融、黄金或鸦片之前,香港就靠其他东西发财:盐。这是这片崎岖的土地上仅有的东西之一。在这片土地被称为香港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这片土地一直是中国帝国的一个孤立无援的角落,几乎不为当局所能企及。它是地球的边缘,当你试图逃离敌人时,你会逃到那里-就像宋朝(960-1279年)沦陷蒙古侵略者时的端宗皇帝一样。在逃离了杭州的首都后,皇帝前往福建和香港,在那里他最终死在了大屿山。

香港简史第九部分:香港咸历史,叛乱、走私及虾酱
香港简史第九部分:香港咸历史,叛乱、走私及虾酱

盐是中国古代的力量。它被认为是生命的必需品,用来调味和保存食物,但也是制造硝石-火药中的一种关键成分。当战国被秦朝征服时(公元前221-206年),盐落在地方统治者和商人手中,最终削弱了中央的权力。汉代初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情况保持不变,但在19年,汉武帝决定集中控制,宣布帝国垄断盐生产。最终,食盐成为帝国政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土地税。

有考古证据表明,香港的盐业生产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远早于在较近期历史上主导该地区的任何讲粤语的宗族的定居。在观塘、西贡、沙头角、大埔、屯门及大屿山六个一般地区发现盐田。在大部分这些地区,盐的生产直接由政府控制。

但香港的帝国势力一直很薄弱,非法食盐生产猖獗。1278年,以蒙古为首的元朝(1271-1368)试图在大屿山实施盐业垄断,但当地居民通过在岸上种植木桩阻止其士兵登陆。当地居民随后进行了报复,沿着珠江向广州进发,在广州,他们包围了这座城市,直到帝国士兵用燃烧的箭摧毁了他们的船只-顺便提一下,正是由于盐来源的火药,他们的燃烧性质才得以产生。

这并不是大屿山居民第一次反对他们的盐业征税。另一次叛乱发生在一百年前,促使帝国政府派遣军队到大屿山屠杀尽可能多的当地村民。大屿山的盐业主要集中在大澳一带,几个世纪以来,大澳一直是非法制盐的盗版中心。明朝(1368-1644)试图通过在香港周围建造堡垒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大澳的盐走私者仍然坚持。

即使在20世纪也是如此-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1936年,日本军队封锁了中国海岸,阻止了外国盐的进口,之后,大澳居民开始向大陆走私盐。到那时为止,该村是香港三个仍然生产盐的地方之一,还有屯门和沙头角。在1940年的一篇文章中香港自然学家林树彦研究员指出,大澳盐业规模最大,每年产盐一千四百八十八吨,占地七十亩。只有一小部分在当地使用,用于咸鱼;其余的用于出口。

香港简史第九部分:香港咸历史,叛乱、走私及虾酱

据林说,大澳的盐农被分成两个阵营:本地村民和广东东部海丰县的移民,那里的盐业已经生产了好几代人。海丰农民没有工资,只得到了一份收成的一部分,还有一小部分住房和食物的月薪。他们用海水淹没盆地制造盐,然后等待它蒸发,这是一个数日的过程,其中包括将越来越咸的盐水转变成一系列的盆地,直到盐晶体全部消失为止。大澳农民采用了较老的浸出方法,即将海水洒在松散的土壤上,最终被淹并过滤,形成在阳光下蒸发的盐水,留下盐。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林进行研究的时候,中国的盐业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动荡。尽管清朝(1644-1912)保持着严格的垄断地位,但腐败猖獗,政府食盐官员贪污钱财,并被食盐生产者贿赂,以使他们的一些产品远离账面。1832年,一位名叫陶朱的官员提出了自由市场改革,这导致了盐业的分散化。辛亥革命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新中华民国从外国银行获得贷款,这些银行以盐业为抵押品。中外盐管理局的成立是为了监督这个行业,当共和国陷入混乱时,它仍然是为数不多的稳定信标之一。

香港的情况有点不同。尽管英国殖民官员在20世纪初将盐视为一种潜在的增长产业,但外国进口很快使当地生产黯然失色。香港的盐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枯萎,最后消失。但残余物依然存在。如果你去盐田仔-从字面上看,小盐田-在西贡,你会遇到修复过的盐锅,这些盐锅已被修复成一个旅游和教育景点。在大澳,你会感受到虾糊在蓝色大桶里烘干的辛辣香味。虾酱是由虾和盐两种配料制成的,是粤菜烹饪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它仍然按照几个世纪以来的方式制造-直到现在,盐才被进口。

部分当地地名可能有误,各位读者见谅,后续更新请加关注@熊猫说自媒体

编辑:熊猫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