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古人出门远行,都带什么干粮?

 cqtsgzf 2018-09-24

作者:郭松林

俗话说: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古人要出远门,经常遇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即使腰缠万贯,若错过驿站村舍,也没地儿买吃的。所以,古人出门时,无论贫富,必得带足干粮。《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诗写道:“廼裹糇粮,于橐于囊。”意思是,带着干粮准备远游,大包小包都装得满满的。

古人最常带的干粮,就是“糗”。古文对“糗”有解释:《说文》指:“熬米麦也,又乾饭屑也,又粮也”;《疏》指:“糗,捣熬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糗是粟米炒熟之后,捣碎加水,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食品。这食品,当时不光能用麦面加工,还可以用大米、豆类及其他粮食来加工。加工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先搁锅里炒熟,再搁石臼里捣碎,再加水和匀,揉搓成块,最后晒干即成。

我们不妨想象那时候古人远行的场景:秦岭巴山,峰高谷深,沟狭路窄,人迹罕见。连接巴蜀与秦地的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荔枝道等,络绎不绝地行走着官家、商贾和游人、学子,他们或乘马车,或坐滑竿,或靠双脚,披星戴月赶路。他们的肩上无一例外地挎着一个小圆筐,筐里装着糗;有的背后还背着一个小瓦壶,壶里装着卤汁儿。走的人困马乏、肚饥口干,便寻一处山泉水,打开箪盖,掏出一个糗来,吃着糗,喝着泉水,看着山景;若味道还是偏寡,最好再来点儿佐料,于是取下小瓦壶,这卤汁由食盐、酱醋和姜丝蒜末调成,吃糗时蘸上卤汁佐料,有滋有味。行人填饱肚子,有了气力,便继续赶路。

干粮中不光有糗,有的还备有脯脩。脯与脩,都是肉干。《礼记·曲礼上》:“以脯脩置者,左胊右末。”南宋陆游《鸱鸦》诗云:“巡檐攫脯脩,入舍掠膾炙。”古人脯脩的加工方法,史书有记载,就是将鲜肉割条形状,肉上抹盐,再搁锅里蒸,蒸熟之后,挂起来晾干,再用荷叶包起来,用绳子扎紧。出远门时,由仆人挑着,或放到马匹、牛车上随行。

据说陕西洋县特产枣糕馍,就是糗的时代演变。洋县人耕读传家,勤奋好学,每到秋考之际,学子便相约赴省城赶考。洋县到长安,经傥骆道,约一周时间方能到达。路途遥远,必备干粮。于是,枣糕馍应运而生。枣糕馍是用上好麦面,将谢村黄酒做酵引和面,用铁锅旺火蒸制而成。枣糕馍不兑碱,色白质软,略带甜味,软韧含香,久置不坏。出门行路时,用绳子成串携带,是远行的最佳干粮。

还有陕西西乡牛肉干,也是脯脩的历史进化。不过西乡牛肉干的制作、腌渍工艺,远比古代制作脯脩讲究多了。选用西镇牛上好的腱子肉,通过腌制、煨煮、熏烤等诸多工艺而成,色泽红润鲜嫩,瘦而不柴,酥而不绵,咸淡适中,香味芬芳,可保存十天半个月不坏。至今这两样食物,仍是汉中人出行食品的首选。

【作者简介】郭松林,笔名秦晋。汉中市政法委退休干部。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党史特约研究员。已出版《生命的接力》、《飞翔的月光》、《秦巴山水间》三部散文集。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