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徒怀报国惭彤管 洒血征袍羡木兰

 文山书院 2018-09-24

575

徒怀报国惭彤管

洒血征袍羡木兰


                                           刘正平/文


         

        昨天说过李因,李因(1611~1685),字今生,号是菴、龛山逸史、海昌女史,钱塘(今杭州)人。晚明著名诗人、画家。今天再说说李因的画与诗、情与仇、爱与恨。


一枝留待晚春开


        明末名妓嫁名士蔚为风潮,李因由于才华出众,15岁时便得到江南名士葛征奇的垂青。葛征奇,字无奇,号介龛。浙江海宁人,明末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葛征奇擅长作诗,有《芜园诗集》行世。一天偶然得见李因的《早梅》诗,读到“一枝留待晚春开”一句,心有所会,遂聘她为侧室。两人互相欣赏,伉俪情深。



        婚后,李因随葛征奇职务调动,“溯太湖、渡金焦、涉黄河、泛济水、达幽燕”,15年中几乎跑遍半个中国,仍孜孜不倦,嗜书成癖,即使在旅途中、车船里、驴背上,均不忘读书吟诗。虽然身为女子,看到晚明的战乱,她慷慨写到:“徒怀报国惭彤管,洒血征袍羡木兰”。


樵歌野唱犹行路


        一次,李因随葛征奇乘舟过宿州,遭遇兵变,行李首饰尽失,李因独抱诗稿而逃。由此可见,诗文在她生命中的位置。


        明崇祯十六年(1643),32岁的李因出诗集《竹笑轩吟草》和《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共260余首,多为旅途之作,其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丈夫葛征奇为其诗集作序,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下面录李因诗二首:



【郊居用松陵集韵】


避世墙东住,牵船岸上居。

雨分三径竹,晴曝一床书。

上坂驱黄椟,临渊网白鱼。

衡门楱草遍,长者莫停车。


【秋江晚泊】


石尤风急泊沙湾,日落寒江鸥鹭间。

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烟暝锁万重山。

樵歌野唱犹行路,僧寺残钟独掩关。

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


        自从从良嫁给葛征奇之后,李因随夫君进入文人社交圈,开阔了胸襟视野,加上丈夫也酷爱绘画,二人画艺得以长进。葛征奇尝坦言:“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 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漫披诗史手重删


       清顺治二年(1645),葛征奇去世,李因当时才34岁,此后40年中,穷困凄凉,四壁萧然,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却始终以明人自居,在画中从不署清代年号。从这一点来看,足以令吴伟业、钱谦益这些降清的大文人汗颜。



       李因花鸟画以陈淳(明代“白阳”一派画家,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为师,其画多用水墨,幽淡欲绝,于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国古代女性画家中十分难得。不仅得陈淳之真髓,还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据画史记载,李因“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赢得时誉。


      “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我们今天重提李因,犹如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不是专注李因的出身如何卑微,而是关注李因的气节如何坚贞。如果一个文化人,没有自己的坚持,如果随波逐流,那我们又如何面对颜真卿、文天祥、史可法?没有这些英雄何来“史诗”?又如何“化成天下”?



       李因说, “雨分三径竹,晴曝一床书”。这些诗书最不朽的篇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养浩然之气。作为一个文化人个体来说,力量或是微小的,但不在黑暗中赞美黑暗,就是一种坚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