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姓氏图文与传承-江姓(68)

 溱湖之恋 2018-09-24
 

谈到姓氏,在中国汉字里,“江”既指奔涌的大河,又指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它还是一个姓氏。江姓起源于春秋时的江国,而江国则得名于当时的大江——淮河。

伯益后人

以黄帝后裔元仲为始祖

3月初,河南商报记者驱车从驻马店正阳县城出发,沿开龚公路一路向南,到大林镇涂楼村下车,沿着窄窄的田埂向北穿过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一处约8米高、千余平方米大的圆锥形缓丘出现在眼前。

这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国故城遗址“江亭”,当地人称“冢子园”。

若不是从1995年起,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江姓族人陆续来此寻根祭祖,你很难想象,面前这个覆满青苗的“大土堆”,就是海内外江姓人魂牵梦绕的故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玉霞介绍,江氏族人以黄帝后裔元仲(名恩成,字元仲)为始祖,传说元仲的父亲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受封嬴姓,曾被指定为禹的帝位继承人。但在帝禹死后,他却将帝位辞让给禹的儿子启,开启了后世帝王世袭的传统。
 

以国为姓

楚灭江国,国人以江为姓

史料记载,元仲第三十一代孙济助周伐纣有功,西周初年被周王封在淮水之滨,古时称淮水为江,又因沿淮各地常被洪水淹没成泽国,周王封其国号为“江”,为子爵小国。

在东周时,江国位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间,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扰,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晋国出兵为江国解围;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国势孤力弱,援军不继,终被楚灭。江国国君贞带领族人外逃,为纪念故国,国人以江为姓。从江济受封,到江贞国灭改姓,江国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国何在

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

由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一书中记载,江国在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东连息国,南滨淮水,西连道国,北临蔡国。息国在今河南息县,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所以,江国的地理范围应该在今河南正阳县境内。

正阳县江氏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江正琦说,文物部门挖掘考查认定,当年的江国所辖区域跨正阳、确山、息县,面积约有900平方公里。

江国国都在今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距淮河1公里,都城城池约有2平方公里,是一片地势险拔的高地,古称“凤凰台”,古城遗址曾出土西周、汉代的陶器、铜印等。而现存的“江亭”遗迹,就在江国都城西北方向,曾是江国国君游乐、纳凉的地方,至汉代仍有此地名。

 

 

江国故地

今天的江湾村,一多半人姓江

如今,淮河北岸的江国故地上,仍有江氏后裔繁衍生息。3月7日上午,站在江湾新村崭新的牌坊下,村支书江正关说,面前淮河河堤北侧的那片树林,就曾是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

史料记载,清朝初期,有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阳县淮河湾定居,后称其居地为江家埠(今名江湾)。今天的江湾村1280口人中,有900多口都姓江。

江正关说,因为临河,江湾村土质多沙,存不住水,只能种小麦、玉米。而雨水多了,淮河又泛滥,1968年和1975年的两次大水,还冲走了祠堂和族谱。常言道:靠水吃水,摆渡过淮曾是江湾村人祖辈相传的生意。

自清朝起,江湾村西侧就有个古渡口,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从此渡过淮河,至1997年淮河大桥落成前,摆渡都是江湾村人的一项主要收入。

传说

江国原是汪洋 多亏龙王帮忙

周武王灭了商纣,建立周朝,因济有战功,就封他到淮河中下游当诸侯王。当济来此上任时,只见白浪滔天,便赶紧返回向武王禀报实情。武王说,既是一片汪洋,就叫“江国”吧,并让姜子牙排干江国之水。姜子牙祭起杏黄旗,召唤来东海龙王敖广。敖广施法术把水吸干,江国露出了陆地,但还有一条深沟存水,这就是淮河。

人口数据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江姓列为中国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中,江姓列居第52位。

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广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广西最多,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1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