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宝宝感冒时, 很多家长在选择中成药时都会遇到第一个难关——区分风寒风热。你是不是经常会听说流清鼻涕是风寒, 流浓鼻涕是风热, 嗓子疼是风热, 嗓子不疼是风寒?但实际上我们会经常遇到流着清鼻涕同时又嗓子疼的情况, 或者其它各种让我们发晕的组合。 难道是中医的这种分类方法错了?还是我们的判断错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如何分辨感冒的类型吧! 风寒风热比较 《中医儿科学》上分别这样描述: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 无汗, 头痛, 鼻塞流涕, 喷嚏, 咳嗽, 喉痒, 舌偏淡, 苔薄白, 脉浮紧。 风热感冒:发热重, 恶风, 有汗或无汗, 头痛, 鼻塞流浓涕, 喷嚏, 咳嗽, 痰黄黏, 咽红或肿, 口干而渴, 舌质红, 苔薄白或黄, 脉浮数。 我们平日在家里对小儿的脉象不能准确判断, 且往往生病的孩子哭闹不配合很难看到舌苔。所以, 舌脉很难帮我们去判断病情。那我们就只能从症状里去找答案了。 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风热感冒发热较重, 而风寒感冒则相对较轻, 甚至有时不发热。风寒感冒不出汗, 风热感冒则会有汗。风寒感冒时咳嗽往往是因为咽喉痒, 风热感冒则通常是咽痛为主。 最主要的是, 风寒感冒会怕冷, 风热感冒则没有明显的怕冷。对于不会说话的小宝宝来说, 怕冷时会表现出身体蜷缩, 往往会缩在妈妈怀里, 睡觉不会踢被子。而风热的感冒, 因为有热往往会在睡觉时爱踢被子。 同时, 通过观察宝宝的脸色和嘴唇颜色也可以帮我们判断寒热。当风寒时宝宝的脸色会发白, 嘴唇不红, 甚至发紫暗。而风热时宝宝脸色反而会发红, 嘴唇颜色也是鲜红的。风寒的宝宝精神状态相对安静些, 风热的宝宝反而会表现的更容易烦躁哭闹。 风寒感冒风邪偏重时以鼻子的局部症状为主, 如鼻塞、流清涕、打喷嚏, 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寒邪偏重时则以全身症状为主, 如周身酸痛、怕冷、不出汗、乏力等为主。 风热感冒风邪偏重时以鼻子局部症状为主, 如鼻塞、流浓涕、偶有打喷嚏、头晕头涨;风热感冒热邪偏重时以咽喉局部症状为主, 如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有黄痰等。 通过以上内容, 我们就可以轻松辨别感冒的寒热了。面对感冒时再也不会一脸困惑。但是, 知道了如何分辨寒热之后, 又如何选择药物呢? 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感冒? 当风寒感冒表现为以鼻子局部症状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为主, 伴有咽喉痒而咳嗽的时候, 可选含有荆芥、苏叶、防风这三味药的中成药来治疗, 如感冒清热颗粒。 当风寒感冒表现为以周身怕冷, 不出汗, 发烧不超过38.5摄氏度的情况时, 可选用含有麻黄、桂枝、羌活、苏叶、生姜等成分的中成药, 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等。 当风热感冒表现为以鼻部局部症状鼻塞、浓涕、头晕涨, 伴有轻微咳嗽黄痰时, 可选用含有桑叶、菊花、薄荷、杏仁这些成分的中成药来治疗, 如桑菊感冒片。 当风热感冒表现为以咽喉局部肿痛, 伴有发热, 或有喷嚏、流涕的轻微症状时, 则应选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等成分的中成药, 如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等。 当然, 除此之外实际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感冒, 当你用以上方法仍然不能准确判断时, 建议带宝宝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但有了以上方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到的几种感冒类型基本就可以自己在家中轻松应对了。 风寒感冒 下载原图 注意事项 中成药大多含糖, 而中医认为感冒时为邪气在表, 应该用辛味的药物将邪气宣散出去。糖却属于甘味, 是用来补益中气, 缓急止痛的, 常用于身体虚弱的气虚型疾病。所以, 一般情况下服用中成药应尽量服用不含糖的成药。而含糖的成药疗效就相对会差一些了。 同时, 感冒期间为了顺利地将邪气祛除, 建议饮食清淡。对于已添加辅食尤其是一岁以上的的孩子来说, 建议生病期间不给吃肉类、鸡蛋, 大孩子牛奶也应暂停。因为这些食物难以消化, 会增加脾胃负担, 也会令邪气缠绵难以祛除。这时, 孩子应以喝粥为主, 等疾病痊愈之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即可。 总的来说, 孩子生病期间饮食以清淡、温和、易消化为主, 禁止吃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你学会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