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6-1 嘉峪关——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军事防线

 洛水拾贝 2018-09-25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今天计划赶到张掖,在途中参观嘉峪关和张掖七彩丹霞。全程大概650公里,所以一早便离开了敦煌古城,一路向东而去。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它的建关时间比山海关早9年。从1372年宋国公冯胜决定开始建关到1573年东长城、北长城的完工,前后长达201年,光关隘就修筑了168年。这里是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军事防线,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自古就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是因为他们总有独到的眼光。他们总能在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中找到一些绝佳地形并把不利因素化为进攻或防守的有利因素。冯胜就是这样的一位将领,600多年前,他班师回朝路过这里,一眼就发现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屏障。这里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最宽处15公里,最窄处仅8公里。周边有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天堑天险。只要把用长城、墩台把这些天然屏障联成一线,就可以形成坚固的军事防线。他的这一决定,使得明朝的西部边陲在后来的140多年中保持稳定,没有大的战事发生。今天回头再看,在河西走廊长达1000多公里的土地上,乃至整个中亚地区,再也找不出这样一处天险,适合建立如此建设成本低、戍守效率高的防御工事。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构想。

东闸门是游客进入景区的大门。这是用石条和城砖垒砌而成的硬山顶建筑,是古代从东部进入关城的唯一通道。闸门楼两边是连绵不断、气势苍茫的夯土城墙。在明代,嘉峪关不仅是河西走廊上的军事重镇,也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贸易的边检站。无数军人曾在这里把守,无数商旅驼队曾从这里穿行。闸门的设计非常精巧,门外与地面平行,但门内的地面远远高于门外,闸门外是平台,闸门内是一个斜坡沟壕。守军可在沟壕两侧、闸门的门楼和高处的烽燧上,居高临下对进入闸门的人员进行多点监视。

走出沟壕,右侧不远处有一碑亭,里面的石碑写有“天下雄关”四个大字,这是清代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时留下的手迹。它不是明人的自夸,而是后人对它的褒奖。

来到东瓮城外,这里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将军府。文昌阁起初是为来关的重要文人墨客提供一个吟诗读书的地方,到了清末改成了文官办公的处所。

嘉峪关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古代军营少不了武圣关老爷的塑像。关帝庙原先建于内城,清初才搬到现在的位置,只是后来毁损严重。现在的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复建的。

军营中不能没有文娱活动,尤其是驻守边关的军队。在古代,最高级的文娱活动莫过于唱戏了。这里的戏台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前台与后台之间用画有八仙图的木制屏风分隔开来,两侧饰有风情壁画。这个戏台不是明代建筑,而是清代守军所建。

位于关城之内的游击将军府是武官办公的地方。“游击”与近代的“游击战”并无关联,它是古代的武官名称,始于汉朝,属于“杂号将军”系列,后为历代沿用。汉武帝征讨匈奴时,立有军功者人数太多,而“重号将军”职位太少,不够封赏。于是便在将军前面冠上“扬威”之类的各种称号,授予有功人员。各号将军之间并无上下级关系,也难以分出级别高低,因此称为“杂号将军”。到了明代,游击将军开始有了级别,它属从三品,位在参将之下,负担驻地防守应援。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府是明隆庆年间所设,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也是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文昌阁、关帝庙、戏楼都是附属设施。嘉峪关的主要功能还是军事防御系统。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我在网上找到了1张自西向东航拍的嘉峪关全景照片,并在上面标注了相关设施。

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嘉峪关有3座城楼,一字儿排开,立在中轴线上。最西边的是正门的城楼,名叫“嘉峪关城楼”,出了正门,向西就是茫茫戈壁了。与正门相连的是一个凸形城墙构成的罗城,也叫外城。外城的外围是一道护城壕,它是保护内城(关城)的第一道防线。

外城防御的是西面来犯之敌。外城城墙的两端建有“箭楼”,可以观察到西、南、北三个方向烽燧燃起的狼烟。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来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戒。外城城墙与长城相联,它是保护内城(关城)的第二道防线。

第二座城楼(中间)与第三座城楼(最上方)及其相连的城墙构成关城,也叫内城。中间城楼下的城门叫“柔远门”,它是内城的西门,门额刻有“柔远”二字,表明了大明王朝要对西方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的外交方略,第三座城楼下的城门叫“光化门”,它是内城的东门,门额刻有“光化”二字,寓意大明王朝紫气东升,光华普照。

内城的东西城门均设有瓮城。这是保护内城(关城)的第三道防线。瓮城是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起着加强关隘防守的作用。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就可利用城墙和城楼等设施,发挥居高临下的优势歼灭之。嘉峪关东西瓮城的城门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之上,一律坐北朝南,这样,即使敌人攻入瓮城,由于地方较窄,缺乏回旋空间,也无法使用攻城槌等大型武器进攻城门,无形中为内城又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线。

东瓮城门楼的眉额上刻有“朝宗”两字,表明守军效忠君王的决心。西瓮城城门的眉额上刻着“会极”二字,告诉西域来此的官员和商旅,欢迎来到我朝,在此相会,亲善友好。

内城南北城墙中部设有三面凸出城墙之外的敌楼,便于守军从侧翼使用弓箭向攻城的敌人射击。四周设有东南西北4个角楼。每个角楼都是用砖砌起的二层单间建筑,一面有门,三面开窗,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设有垛口,形状如同碉堡,楼内有木梯直通平台,便于士兵登高望远、放哨警戒。

嘉峪关不仅自身壁垒森严,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它的外围是古人无法绕行的祁连山和黑河、以及巴丹吉林沙漠,这是更大的天险和天堑。嘉峪关自建关之日起,它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不二通道。难怪林则徐被贬伊犁途经此地时发出感慨,“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我在嘉峪关的城墙上,看到了有关“一块砖”传说的介绍。说的是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经过精密计算,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全部工程完工后,所有的材料中只剩下一块砖。民间传说这是神仙所赐的定城砖。现在这块砖头依旧放在原地,以示对能工巧匠们的纪念。当时我放眼四望,努力想找到这块砖的所在,但始终未能发现,没想到回到家后,整理照片时,却意外发现了它的真容,真是令人欣喜!【待续】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