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从西方的绅士到中国的君子

 茶香飘万里 2018-09-25
    在德国语言学校学习时,有这么一段小插曲。学员们分组讨论,围坐一起,每人各取一把椅子,当时也没多想,就从老师手里接了把椅子坐下了。可是身边的意大利同学不高兴了,原来是没有让给她,更没有给她拿椅子。性格直爽的她并不忌讳,直接当着众人的面说了出来,“这就是中国的男人,一点儿也没有绅士风度!”
    一不小心,把所有的中国男人都给连累了。当时很惭愧,也很自责,怎么就没有首先想到身边的女士呢。可过后细想,却也不奇怪,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中国男人,礼让女士,没有人教你这样做呀,这跟歧视或是礼貌没有关系,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这个东西!虽然对中国女人来说并非是坏事。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想我八成是会想到这个问题的,让座给老人,显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自觉行为,而这个,在西方却是不讲究的。
    从西方的绅士风度,到中国的敬老习惯,实际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作为道德标准,西方的绅士与中国的君子,有着不同的内涵。

[转载]从西方的绅士到中国的君子

    西方的绅士制度来自于英国。在英国传统社会里,绅士代表了上流阶层,贵族血统被作为绅士的依据。早在亨利五世时期,绅士还必须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血统。到19世纪时,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绅士文化逐渐成型,并影响到世界各地。
    绅士风度是英国传统社会对男性所要求的基本礼仪和规范,特别表现在对女性的态度上,体现出对女性的照顾和尊重。如在女性进入和离开房间时要起立,女士优先,为女性开门,让座、拿衣服、提重物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阶层实力增强,跨足上流社会,已很难再根据血统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特别是经过近几十年来席卷东西方的女权运动,妇女争取到平等地位,而这种给人以等级之嫌的绅士礼仪,也随之淡化,甚至消失了,人们更加看重的是行为举止和道德水准。不过,在传统的欧美男人里,还是可以看到其影响的。

[转载]从西方的绅士到中国的君子

    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的君子更注重于内在的修炼。君子一词来自中国周朝,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被称为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子。因为诸侯国的君子普遍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品味和修养都很高,于是后世也将品德修养很高的人誉为君子。儒家文化以君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塑造人格的目标,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要做到“修身齐家”,即君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士不可不弘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这些都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
    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特别是根据“三纲五常”建立起来的等级人伦制度,如在对待妇女的地位上,形成了以“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女教,对妇女实行束缚和压制。对这种糟粕性的文化传统,理应否定和摈弃。而在儒家文化中值得称道是仁爱精神,特别在家庭伦理中,讲究对老人的孝道。孝顺也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在中国,老年人的生活很丰富,老人的地位也相对较高,这都是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
    文化有碰撞的一面,也有相融互通的一面。由此想到:对女士的绅士风度、对老人的孝道,这些来自不同文化里的精粹,可否能够相互结合,各自取长补短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