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邮票赏析

 夜风2008 2018-09-25

雨如烟书苑欢迎您 . 

 

《诗经》邮票赏析



    所有中国人都会赞叹《诗经》之美,但是真正读过它的人却不是很多,所以借着这次《诗经》邮票发行的机会,我们一起来聊聊吧!本次发行的邮票为1套6枚,其内容分别是《周南·关雎 》、《 秦风·蒹葭 》、《秦风·无衣》、《小雅·鹿鸣》、《小雅·鹤鸣  》、《鲁颂·马冋》,我们来和各位分享。


    我们先来欣赏下这首人人都能吟诵两句的《关雎》吧。

 


​关雎(guān jū)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国风·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大概因为它是《诗经》之首,也是一首爱情诗,所以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它的身影,以至于人人都会背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云:“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为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而《关雎》则是一首典型的采用了“兴”的诗。所谓“兴”就是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本为君子求淑女求之不得,却言雎鸠却言荇菜,“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表露出思绪无端地飘移。


雎鸠声声,荇菜参差,淑女却求之不得,此情此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是她,水是她,清风是她,雨露也是她。

 


到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但是钟鼓在古时为礼仪用器,平常是不会敲打的,只有在祭祀和重要礼仪才会用到,怎么会用此去取悦她呢?可知“钟鼓乐之”实为君子婚嫁之大礼也,而且已经“琴瑟友之”,此恋情可谓完美。



曾经每个辗转反侧不得入眠的夜晚都在思念她,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


下面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蒹葭》,

这首诗现在被大家认为是一首爱情诗。




​蒹葭(jiān 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现在人们所想是一首爱情诗呢?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现在的人们总会以现在的目光去看待历史,现在的人们看到“蒹葭”“白露”“伊人”等美好的词,自然会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但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来,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云:“《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恋爱中的年轻人可以将它看作一首爱情诗,不得志的中年人可以将它看作一首政治诗,这两种看法没有对错,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吧!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óu)。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móu),

与子同仇。(qi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ué),

与子偕作(zuō)。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bāng),

与子偕行(háng)。



-诗词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

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

和你共同上前线!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战争诗篇,它产生于民风骁勇剽悍的秦地,据传是秦人相应周王室号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表现出了秦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同袍”、“同泽”、“同裳”,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后人以“袍泽”“袍泽之谊”作为结义兄弟的代名词,典出于此。每章的三、四句,是写他们一听到周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精神。



“与子同袍”几句很多人都理解为和你穿同一件衣服,但总不能一人穿一条袖子,也不能轮流来穿,一人全副武装,一人赤身露体,这里的“同”实际意为“相同的”而不是“同一件”。


本诗共有三章,后两章实际只是第一章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在对另一个人问题的回答。结合全诗我们可以推测出应该是有人问:“你有战衣吗?”主角便回答:“谁说没有战衣?我穿的是和你一样的战袍”,如此往复三次便是一个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后来应被采诗官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



这首《诗经·秦风·无衣》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真挚无比,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在军营中生活过的人想必对此更加深有感触。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诗经》特种邮票第四枚

《诗经·小雅·鹿鸣》



鹿

吟诵:朱思凝  古筝:徐诗颖  吉他:盈视   大鼓:王千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词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


此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朱熹《诗集传》认为,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据说这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意为周王宴请群臣,不仅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双方表明心意,周王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大臣则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周王的统治献计献策。


而持刺诗意见的人则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有能力的人像是鹿一样,只能吃地上的野草,想要成为君主的座上宾却不得赏识。但是通读全文,这首《鹿鸣》的遣词用句和所营造的氛围都是积极正面的,与刺诗的相去甚远,所以持刺诗意见的人也相对较少。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yuán)有树檀,其下维萚(tuò)。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g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词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石子,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石子,可以用来琢玉器。







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全诗意脉贯串,结构完整,通篇运用“诗六义”中的“比”,富有艺术感染力。当然如若单纯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描写了一幅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诱发读者产生思古之幽情。



然而雅诗,是唱诵于宫廷中的,所以这诗歌声声,一定是深意重重。《毛诗序》说:“《鹤鸣》,诲(周)宣王也。”《〈毛诗传〉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这也是多数人的观点,贤能之士,卓越于众,却并未用入庙堂之上。所以,此诗就有了讽刺朝廷不知任用贤臣的意味,也有着劝谏君上应当广纳人才之意。“爰有树檀,其下维萚”“爰有树檀,其下维榖”,树有高低,或如檀树高耸,或如灌木低垂,这就是在影射有些人是才高志大的,有些人是庸常无能的,这可能是君子与小人的对照,也可能是高位者与失位者的对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俗语就出自于此诗,程颐曾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意为君子与小人相处,小人百般刁难,君子动心忍性,方能增益其所不能,如今人们多用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宋代朱熹《诗集传》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他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也有很多人认同他观点。



诗歌之所以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艺术性,就是在于它的不唯一性,诗的含蓄、丰富、空灵、写意,使它可以有也应该有丰富的意味。劝人向善也好,招纳贤才也好,哪怕认为这只是一篇即景抒情的小诗都无所谓,因为这些丰富的意味都是《诗经》永久流传下去的理由。


《诗经》特种邮票的第六枚

这是《鲁颂》第一篇。

此诗通过写牧马的盛况来赞颂鲁国国君鲁僖公能继承祖业,

振兴鲁国,恢复疆土,修筑宗庙,

同时也通过写马的蕃盛来歌颂鲁国的富强。

同时这也是这六篇中唯一一篇把小编难哭的诗。


《诗经·鲁颂·


 (jiōng)牡马,在坰(jiōng)之野。薄言者,有驈(yù)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zāng)。
牡马,在坰之野。薄言者,有骓(zhuī)有駓(pī),有骍(xīn)有骐(qí),以车伾(pī)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牡马,在坰之野。薄言者,有驒(tuó)有骆,有駵(líu)有雒(luò),以车绎绎。思无斁(yì),思马斯作。


牡马,在坰之野。薄言者,有骃(yīn)有騢(xiá),有驔(diàn)有鱼,以车祛祛(qū)。思无邪,思马斯徂(cú )。



-诗词译文-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毛带白色有驈皇,毛色相杂有骊黄,驾起车来奔前方。跑起路来远又长,马儿骏美多肥壮。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黄白为骓灰白駓,青黑为骍赤黄骐,驾起战车上战场。雄壮力大难估量,马儿骏美力又强。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驒马青色骆马白,駵马火赤雒马黑,驾着车子跑如飞。精力无穷没限量,马儿腾跃膘肥壮。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红色为骃灰白騢,黄背为驔白眼鱼,驾着车儿气势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马儿如飞跑远方。




难点有二:第一,太多不认识的字了:第二,牡字音同“母”,比如牡丹、牡蛎,但是这里的“牡马”意为雄马,也就是虽然它叫“母马”,但实际上是雄马。再乱说估计要被扣工资了,我们还是来分析这首诗吧。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古代文经学家说是史克,现在的文经学家则说是奚斯。全诗四章,每章八句,写出了各种各样的马,对马的描写生动而细致,堪称咏马诗之祖。每章四五句的有某有某,均指毛色不同的马,共计出现了十六种马。



全诗直接将歌咏的对象群马置于广阔无边的原野这一环境背景,且冠以""这一表形态的叠字形容词,这样篇首就鼓荡着一种矫健强悍的气势。接着,"薄言者"一句略按,往下介绍马的品种,马的品种繁多正可作"思无疆(期、斁、邪)"一句的注脚,同时也为下文的赞颂作了有效的铺垫。"以车"云云,又以带叠字形容词的句子咏马之善于驾车疾驰,与上文的"牡马"句相呼应,而句中"马"字不出现,叠字词前后位置不同,又见出章法上的变化。最后,由写马转为赞美鲁君,但赞美鲁君仍紧扣住咏马,结尾一丝不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篇脉络分明,写作技巧纯熟。


不妨说这是现存最早的专咏马的咏物诗,后世咏马之诗大致也是这样从马的形体(这在此篇中主要是通过写马的毛色表现出来)、马的动势、马与人的关系这几方面落笔的。作为咏物诗的雏型,它已显得相当完美。



可能会有读者会有这两个疑问:这样一首具有《国风》风格的诗,为何不在《国风》中?鲁诗不称《风》而称《颂》,原因是鲁为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周室重视周公的功绩,尊鲁若王,天子巡守采诸国之诗以观风,遂不及鲁诗。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全文通篇写马,怎么会是赞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呢?从诗的历史文化意义上说,此篇以牧业的兴盛作为治国有方的一大业绩,反映出那个时代对马政的重视。据文献记载,在周朝的“六艺”中,就专门有“御”(驾马车)这一艺,周穆王也有驾八骏遨游天下四方的传说。春秋中期,车战仍是战争的主要手段,一辆兵车需四匹马牵引,因此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必然与马匹数量密切相关,所以大国号称"千乘之国",良有以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马政于是成为军国要务。所以《》通过赞颂马的种类繁多、身强体壮,来反映鲁国实力之强大,从侧面歌颂了鲁国国君的治国有方。



六篇《诗经》分享完了,这六篇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关雎》《蒹葭》,也有较为生僻的《》,这从三千年前流传到现在的传统文化,被刻印在邮票的方寸之间,三千年的岁月交织在一起,这种美妙的感觉大概只有集邮者才能体会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