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绝大部分痛苦都源自“想不通”

 常欢喜的图书馆 2018-09-25




乐之Elizabeth给我留言:

 

核聚老师,我看了你的第一篇文章就感觉醍醐灌顶,终于等到你和相见恨晚的感觉,“进步”的观点也深入我心。终于明白自己当初做那么多错题集却分数提不上来的原因了,我就是那种不愿意复习,老想贪多学新知识。现在想问请问一下老师像是北大新闻传播这种专业没有参考书目,出题特别灵活,每年都要紧跟热点的要怎么把握住套路,很是惆怅。

 

回复如下:

 

其实,人的“不愿意复习,老想贪多学新知识”的这种心理的根深蒂固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起源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总想付出很小的代价获取更多的浅层次的收获,而且自己不知道。

 

然后,来聊聊你的疑惑。对于专业课没有参考书、出题又特别灵活,应该怎么办?

 

答案是,“一道题一道题的研究”。

 

这个答案,许多人会认为过于简单,还有许多人会感到一头雾水。我说的再详细一点儿。

 

起初你面对一道题目的时候,你感到能读得懂题目,却完全没有思路,其实当时大脑中浮现了各种混乱的想象,缕不清头绪,不知如何是好。然后你看到了答案,起初,你觉得很陌生,反复推敲几遍之后,你会觉得答案很熟悉,然后觉得顺理成章,就应该这么答才对。然后,你开始了下一道题目的学习。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绝大部分人都掉到这个坑里面去了。

 

你以为你理解了那道题目,其实没有。你以为你懂了那道题目,其实没有。正因为如此,所以每道题目看起来都不一样,于是我们感觉出考题的人“出题特别灵活”。

 

那么什么是懂了一道题目,理解了一道题目呢?对于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最高水平而言,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你能完完整整的复述那道题目,并且能够完完整整的复述全部的答案。如果是我,我会一个字都不差。如果你真的决定考北大,也必须这么做。

 

这看上去跟死记硬背没有差别。

其实差别巨大。

 

没有人喜欢死记硬背。我们天生讨厌死记硬背(除非触动我们灵魂的句子或者音乐)。厌恶死记硬背,而又必须达到精确复述的目标,对导致一种情况的发生:这种极端的,精准的,可检验的目标会迫使你去理解文字背后的逻辑、概念和套路。而一旦你能够精准的一字不差的复述题目和答案,你就会发现你对题目背后的概念、逻辑、知识、答题套路、答题语法规范等等,有了N个层次N个维度N倍丰富度的理解和认知。

 

然后是第二道题目,第三道题目,以此类推。

 

每一道题目都是一次恍然大悟的旅行。接下来,那些题目在你面前就不会显得那么“灵活多变”了,而是变得可近可亲。最后,你的心中居然会升腾起想要答题的热望。正如我回答你的疑惑一样。

 

你们给我的留言提问,千奇百怪,我每次的回答也都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许,你们最终会发现,都是一样的。但是,不是单调枯燥的一样,而是里面有丰富的值得回味的东西。

 

想通一件事,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在那样的时刻,你也许不会说出声音来,而你却能听到心里分明在说“原来如此”或者“我明白了”。

 

想通一件事,也是躲不开的人生必修课。正如面对练习题目考试题目的痛苦一样,人生的绝大部分痛苦都源自“想不通”。其中包含百分之百的心理上的痛苦。

 

由此,我相信无论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或者职业技术考试,所有学习阶段的考试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人经历这种从“想不通”的痛苦到豁然开朗的心理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环境的人为的以及偶然的偏见等等,这种价值远远没有实现。

 

作为个体,如果我们仍然有求学考试的机会,如果我们认识到了学习以及种种考试的这一本质,我们当然应该利用它,使它成为成长为强者的过程中的磨砺工具。

 

生活就是一次次的考试,题目都是错综复杂天马行空的,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实验题全都包含在内,而且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还没有标准答案。

 

不但没有标准答案,而且逃无可逃,只能面对。最好努力去习惯它,享受它。

 

套用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那句名言,

如果你觉得考试题目不够简单,只是因为你尚未了解生活有多难。


所以啊,终极答案还是那四个字:

勇猛精进。


祝你勇猛精进。

祝你们勇猛精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