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求真》下编 卷九·主治下-风

 liuhuirong 2018-09-25


       风为六之长。而寒亦居其次。故汉仲景专以伤寒立论。凡风寒由于背俞而入。次第传变。则为传经。伤寒其邪止在于表。而不在里。若不由经传变。直入三。有寒无热者。则为直中伤寒。其邪在里。而不在表。且有表症全无。厥气内生。寒战不已者。则为火衰。内虚真寒而表。切禁。更有火热内闭。火不得泄。外显种种厥象者。则为假寒症见。又非药表药可治。是以寒初在表。邪未深入。或止偶尔感伤轻寒薄冷。用以紫苏桔梗葱白生姜。一药可愈。如其次第传变。在太胱。则当用以麻黄。在明。则当用以升葛。在少。则当用以柴。此治表寒(寒邪在三。)之大概也。(经曰。以辛润之。)至有中气素虚。其寒或兼有痰有气有湿。(寒兼诸邪。)则当用以荜茇白蔻姜黄红豆蔻干姜薰香川椒冬花百部紫白二英马兜铃等类以治。寒兼有风。则当用以杏仁羊藿等药以治。寒兼风湿。则当用以五加皮天雄蔓荆子僵蚕蚕沙细辛以治。寒兼痰壅。则当用以生姜以治。然亦不失散药之类。若使内寒之极。(真寒内见。)在胃则有草豆蔻草果白檀香益智丁香可逐。但丁香则合肺肾而皆治。在肾则有仙茅巴肉桂川椒补骨脂起石可入。在肝则有吴茱萸艾叶大小茴可进。在大肠则有巴豆可通。在心则有桂心可投。(经曰。寒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若更兼有痰湿。则又无若附子椒。此逐寒之大概也。若使寒止假见。则为内热灰伏。(假寒外见。)有非燥药可愈。在表宜以轻剂疏散。使热外发。在里宜以苦咸下降。如三黄石膏知母黄柏朴硝。(经曰。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使热除而寒自不见矣!但世仅知以寒治寒。而不知寒有真伪。则治又当变活。而不可仅以寒拘耳。经曰。寒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而坚肾。泻中有补也。)五运。(太司天、辰戌、太在泉、丑未。)

〔〕

桔梗(肺) 紫苏(肺) 葱白(肺) 紫石英(肺) 白豆蔻(肺) 马兜铃(肺) 参(肺) 白石英(肺) 红豆蔻(肺) 冬花(肺) 百部(肺) 麻黄(膀胱) 荜茇(胸腹) 良姜(胃) 薰香(肺心) 干姜(脾胃)

〔风〕

杏仁(肺) 羊藿(肾) 荷叶(胆)

〔风湿〕

五加皮(肝肾) 天雄(肾) 细辛(肾) 蔓荆子(筋骨血脉) 僵蚕(肝肺胃)蚕沙(肝肺胃)

〔痰〕

生姜(肺)

〔逐血寒〕

肉桂(肝肾) 桂心(心)

〔逐寒〕

起石(肾) 巴(肾) 仙茅(肾) 补骨脂(肾) 川椒(肾) 巴豆(肾) 吴茱萸(肝) 大茴香(肝) 小茴香(肝) 艾叶(脾肝肾) 草果(胃) 白檀香(胃) 益智(胃) 丁香(肺胃肾) 大蒜(诸窍) 草豆蔻(胃口上)

〔逐寒痰〕

椒(胃肾) 附子(肾) 砒石(肠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