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故乡月儿明
2018-09-25 | 阅:  转:  |  分享 
  
故乡月儿明



□李书哲



2018年9月23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童年的中秋,大多是在外婆家藩篱瓜果掩映的小院儿里度过的。

这天,女孩子们早早洗净了秀发,折一枝桂花互相插在头上,许久了,发丝里都还夹杂着花的清新。有时大家也会把桂花夹在书页中,待多日后再打开,还能收获沁人心脾的幽香。

每年中秋那天,勤快贤惠的外婆都会变着法子让餐桌丰盛,鸡鸭鱼肉样样都有。饭后,小院儿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捉几只萤火虫搁进玻璃瓶,用网子逮上一只笨拙的蛤蟆,追着、打着、闹着。玩累了,又蹭回到大人们身边。

“吃柚子,吃花生;对着月亮,吃月饼”,据说,这样可以使眼睛更明亮。儿时的我们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手里拿着半块吃剩的月饼,听着年复一年的神话故事,眨巴着眼睛陷入沉思。甜笑的嘴角上还粘着月饼屑,就伴着摇椅的“吱悠吱悠”进入了梦乡,最后被大人抱回了家。

高三外出求学的那年中秋,我和画室的两个好友聚在一起,喝了生平第一口烧酒,被呛得直咂嘴。至于那天的菜是什么味儿,我早忘了,只是忽然间觉得,什么都不如家里妈妈做的菜,眼角泛起了一层朦胧的雾。

孑然一身在外地求学工作的日子里,我总是还没来得及问候,就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过节了,记得吃月饼……”即使身边有三五好友聚首,却还是在心里凝滞着离开故土的乡愁。

现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月饼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种类:双黄莲蓉、豆沙月饼、冰皮月饼……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是过节的味儿,却越来越淡了。围坐在外婆家院子里的人,也开始一排排刷微博、抢红包,家常拉得漫不经心。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终于回到了故乡。在这片熟悉而又眷恋的土地上,不必再“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渐渐地了解到江西遂川许多关于中秋的风俗。

在遂川,分布着近一半的客家人。客家人称中秋节为八月节或八月半。客家人的月饼,除普通的外,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剖柚子叫“杀柚”或“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尽管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我在遂川县五斗江乡过了一次中秋,我和热情留客的乡民们一起看了一场傩戏,也是非遗传承技艺“斗牛狮”。悠扬的乐曲、马步的舞步戏表演了一部斗牛、驯牛、戏牛的美丽传说。

“傩中有戏、戏中有傩”,傩戏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村民一边干活,一边唱戏,将这个古老的戏种传承下来。舞台上,铁叉、弯刀、双刀“刀光剑影”,双人木凳上下翻飞,观众一片欢呼。“八字坐蹲”表演、老传统的硬功夫,引得老前辈瞪大眼睛,不时颔首点头;后辈们则掏出手机,按下快门,第一时间发到社交平台,不一会儿就获赞无数,成为中秋茶余饭后的文化“盛宴”。

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民俗还有:马头灯舞。在遂川县的大汾和草林等乡镇广为流传,至今200余年。以遂川方言表演,融入了当地民歌和赣南采茶等元素,喂马、洗马、梳马、嬉马等环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故乡月儿明,又是一年中秋夜,不论身在何处,至少,我们都仰望着同一轮明月。
献花(0)
+1
(本文系指尖收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