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的传统诗(

 置身于宁静 2018-09-25

-评唐不遇短诗《阎王的生日》

@晋东南zj

 

仅就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现代诗人里我比较喜欢如下几人: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具有格言般的冲击力;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眸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天才般的哲思;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具有古典韵律美的苦吟,沈浩波的“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是大俗大雅道在尿溺。

唐不遇的《阎王的生日》这首诗没有韵律一样铿锵的古典节奏,却延续了古典的精神,“阎王”的意向足以切入任何一个读者的头脑,即使你没读过书,没上过学。由此看来,延续古典并不一定要像古诗一样讲究平仄格律和押韵,善于从传统中提取概念也是一种能力。

这首诗看似平淡的言语中却隐藏着深厚的哲学思考,素描一般的手法勾勒出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无奈和懵懂,表面上是说阎王的生日,实质上是在说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几千年来未曾前进一步。人处于一种昏睡的状态,在非阎王生日的日子里,人有无限的可能,可阎王的生日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夜深了,疲累的人们睡着了。”道出了人之无奈的必然,夜是每天都要到来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小鬼们抬来了蛋糕,上面插着十八支燃烧的蜡烛,等着他吹灭。”场景是熟悉的,蜡烛,蛋糕,吹灭,可是一旦人们发现主语是“小鬼”,整个语境突然逆转,诗歌的力度由此显现:阎王的生日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

孔夫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是十足的滑头,五柳先生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之语,是一种达观的看法,却略微欠缺或者说没有关照普通人对生的理解,因为像陶令一样能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又有几人呢?比较而言,诗人的最后一句“他每年都只有十八岁,是个冲动的少年”对现代人而言具有准确和清晰的冲击力,再一次宣示了哲学命题的无解。从这个角度看,唐不语的诗歌又具有北岛格言一般的风格。

总结而言,唐不遇的这首短诗在语言风格上有沈浩波的气质,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同,沈是一种个体的张扬,唐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辩证。

附:《阎王的生日》

  @唐不遇

  夜深了,

  疲累的人们睡着了。

  小鬼们抬来了蛋糕,

  上面插着十八支燃烧的蜡烛

  等着他吹灭。

  他每年都只有十八岁,

  是个冲动的少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