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事能知足,就能多一些达观
2018-09-25 | 阅:  转:  |  分享 
  
事能知足,事能多一些达观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嵇康

知足常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修为。对沉沦于生存欲望的人类来说,能够做到知足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知足是常态,事能知足心常惬。懂得了这一点,也就有能获得常人难以获得的坦然和宁静。

知足就懂得珍惜,珍惜万事万物会使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且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态度。

很久以前,在西方净土,乌达雅纳王妃夏马伐蒂向阿难陀供养五百件衣服,阿难陀欣然接受了。

乌达雅纳王听说后,他怀疑阿难陀可能是出自贪心才接受了这些衣服。于是他探望了阿难陀,对阿难陀说:“尊敬的阿难陀,你为什么一下子接受五百件衣服呢?”

阿难陀回答说:“大王,有许多比丘尼都穿着破衣服,我准备把这些衣服分给他们。”

“那么,破旧的衣服做什么用?”

“破旧的衣服作床单用。”

“旧床单呢?”

“做枕头套。”

“枕头套呢?”

“做床垫。”

“旧床垫呢?”

“做擦脚布。”

“旧擦脚布呢?”

“做抹布。”

“旧抹布呢?”

“大王,我们把旧抹布撕碎了混在泥土中,盖房子时抹在墙上。”

阿难陀对一块布尚且如此珍惜,可见他对其他的事物及他人更是倍加地珍惜。人在珍惜和知足中才能累积起财富,令人过得安心。而有一颗知足且懂得珍惜的心,人才能过得快乐。

有一张名字叫作“知足常乐”的画,上面的内容也许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个骑毛驴的人悠闲地走在中间,走在后面的是满头大汗推着小木车的老汉,上面还有这么几行诗:世上纷纷说不平,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知足常乐之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追求态度。《大学》中有“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

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默释然的情怀。这种情绪贵在调节可以从纷纭的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秀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到九霄云外,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逐步和谐,进一步拥抱浅景淡色与花鸟鱼虫。

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各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乐,待人处世便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年轻人,他想追求幸福,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于是经人指引,找到了智者。当智者了解了年轻人的来意后,交给他一把盛满谁的汤匙。年轻人不明白智者的意思,便向他请教,智者并没说什么,只让这个年轻人拿着装满水的汤匙外出游走一回,路上看到有什么风景回来告诉智者就行。年轻人端着汤匙边走边看,他经过热闹的集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欣赏到悦目的景色,还有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年轻人将这些景物一个不落地记在心底。下午,他回到了智者的家中。年轻人滔滔不绝地向智者讲述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当他说完后,发现手中的汤匙早已滴水未剩。智者让他再去外面走一圈。这一次,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呵护汤匙,唯恐汤匙里的水流到外面,但是当他回来时,发现汤匙里的水虽然还在,但是脑子里面却是一片空白。这时候,智者对年轻人说道:“幸福就是你欣赏了美景的同时也守住了这汤匙中的水。”

智者的话令人深省,我们的美景在哪里,我们的水又是什么?实际上,美景一如美酒佳肴、旖旎风光,每时每刻都在挑拨着我们无穷的欲望,而那汤匙里的水,就是我们内心的归宿。



知足常乐,是一种任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