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阁体”到底算不算书法?

 ZGGDWWZS 2018-09-25

如今一说起“馆阁体”,大伙就调笑其为“官府印刷机”,认为“馆阁体”算不上书法。


然而,馆阁体真的就一文不值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了解一下馆阁体的前世今生。


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早在宋代即已出现,以明清两代为盛。


明太宗时期,朝廷里有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当时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沈度被明太宗称为“我朝羲之”,备受推崇。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馆阁体最初采用的,是以欧阳询和赵孟頫的书法字体为基础演变、整合而来的字形。后来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酷爱董其昌书法。因此馆阁体又加入了一些董其昌的书法元素。风格更趋圆润秀美。


清代科举考试,比明代更重馆阁体,要求乌、方、光、大。一方面可体现出气象博大、笔势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难避千篇一律、陈陈相因之弊。当时士人,馆阁体仅为安身立命之入门功夫,书法则是毕生追求,故书法在馆阁体基础上不断融入自身特色,是传统士人之惯法通则。 


清洪亮吉《江北诗话》一书记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沈括《梦溪笔谈》亦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 


我们当代的书家,一提起馆阁体总是皆嗤之以鼻,以为僵化、呆板,是字匠,没有艺术性可言……不过,明末书法大宗师董其昌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沈度、沈粲),未能也。”此论迥异于常人。


实际上,馆阁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它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弊病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因此常常流于俗。馆阁体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

很多人写的馆阁体,其中已经具有非常高妙的技艺、拥有高超的书法境界,远不是用印刷体这样的名义就可以否定的,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它。


下图是馆阁体第一人沈度《敬斋箴页》,纸本,纵23.8cm,横49.4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请欣赏。


建议拉至图片最下方,将手机横屏,由右至左欣赏。

款署“永乐十六年仲冬至日,翰林学士云间沈度书。”钤“沈民则”、“玉堂学士”、“自乐轩”3印。鉴藏印有“秦汉十印斋藏”、“张吉熊印”、“日藻珍玩”3方。


作品乃沈度62岁时书。结字端正严谨,笔笔工致稳健,体态珠圆玉润,表现出精湛的功力,是“台阁体”的经典之作。只是因过于关注精巧与雅致,故笔墨较少变化,这也是“台阁体”千人一面、千篇一体的通病。


清代书家王文治曾制诗赞曰:“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此诗正解释了沈度为何多书“箴”、“铭”一类文体,而少见自作诗文之现象。


下图为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