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施展叶子 2018-09-25

   施化果

  “番薯面”含有很高的花纤素,是一种能抵抗肿瘤的好食品。它通过提炼洗粉、淀粉、漏粉、煮粉、晾晒等纯手工工艺,造就了金华番薯面的口碑。利用红薯淀粉手工制作条,在金华农村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普及机器漏粉加工,大多数农家嫌手工制作麻烦,这个传承近乎失传。有位周氏说,机器压出来的条吃着不是那个味道,我们家更喜欢用纯手工来制作的番薯面。这种番薯面口感好,吃着劲道。由于手工制面条既花工、又费力,除了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会制作外,年轻人已经不会也不懂得怎么制作,故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去年十二月份,我偶然看到朋友空间“番薯面”的组照,十分震撼又充满美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也要去拍。元旦过后,我乘坐公交三十多公里外的金东区源东乡一个要拍摄传说中的“番薯面”。

  那天,我刚进入山下施,就有一位郎的农家用手工制作粉条,郎氏听说我想拍摄番薯面的制作过程,告诉我现在做番薯面的农家不多。

  “番薯面”的工艺比较简单易学。首先要将薯洗净,用粉碎机打成红薯浆,然后再使用比较细腻的纱布,将碎拧成浆团、清水过滤洗净,挤出粉汁。一个礼拜后,淀粉沉淀于清水中,再将水过滤掉,剩下来的就是淀粉块;接着,将淀粉晒干,这样就可以拿淀粉制作粉条。

  郎氏告诉说,制作过程很讲究,主要有三个环节:和糊,掺加淀粉,端瓢漏粉。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搞好,条的韧性、软硬、长短、粗细等都会受到影响。

  今天,郎氏在屋外巷道支起大柴锅,用木柴将锅里的水烧沸。随着水烧开,农家巷道冒出热腾腾的水汽,他的侄子、侄婿等挽袖子撸胳膊,开始了最繁重的和薯面工作。用传统工艺制作番薯面条是一项力气活,磨淀粉、勾芡、和面、生火架锅,每一项都是人力去完成。一缸面要三四个汉子同时卖力揉,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搅拌均匀。淀粉的品质决定了番薯面的口感,一位有经验的师傅,则决定了一锅手工制作番薯面质量成功与否。

  亲自掌的是隔壁乡镇的名叫金伟平师傅。据他说,制作番薯的技术是他父亲传下来的。只见他先将工具开水烫过,接着按照主人的要求做细条形的粉。

  “番薯面”重要的工具有一个木架子的圆形盘,在这个圆形盘的底部钻了5个直径2厘米大的孔,做细粉是5个大小一致的长条孔,做细粉是5个孔。

  将番薯面和好后,只见金师傅站在灶台的石阶上,用勺接过和好的淀粉,开始向沸腾的开水里漏粉。制条是个需要分工协作的大活儿,需要二个人配合,一个负责装淀粉,一个负责漏粉。掌勺的师傅既要技术高也要有好体力手劲要大、用力要匀,一面团有五六斤重。金师傅一手拿勺,一手在锅沿上轻轻捶起。

  随着金师傅的手不停地震动,糊状的淀粉,变成了银白色的条状形从底盘漏出,细长的条进水里翻几个滚,等漂起来就可以涝出了;大铁锅里冒出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将掌勺的金师傅笼罩其中;雾气昭昭,金师傅时隐时现,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美丽的劳作画

将揉成圆盘形的面团夹在两块木片的刨上滚动,一根根银线在空中划出一条条美丽的弧度,缓缓地从空中落入竹编的地垫内。刨开的条放置于竹编盘内,冷却或晾晒到打捆贮藏。 

那天,二姐来电说,她家制作了番薯面,叫我去拿。到了二姐家已是正午,二姐家的菜桌上,已经摆放着一盆番薯面撒葱花的菜,闻着那股香味,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二姐告诉说,制作这道菜,先将水烧开,放进番薯面,待水再次烧开,捞取漏水;重新将番薯面倒置锅内,放入油、盐、少许辣椒,拌匀即可起锅。我们边吃边聊,二姐家的番薯面吃到嘴里,嚼着很有嚼劲,明显强于在市场上买的番薯面。

  源东山民制作番薯面用金钱都买不来的口碑,因为传统制作没有添加化学药剂,加上当地政府对治理环境的严要求,番薯面比外地机器加工出来的更有韧性、更加安全。二姐家的几百斤番薯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被一位义乌人以二十元一斤,全买走了。

  二姐说:“家里制作的番薯面中午吃剩下,晚上再热一热,吃着还有嚼劲。不像市场上买来的番薯面,热一遍就不能吃了。” 这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果不是像二姐所说,如果不是我亲自品尝过,那么那位义乌人会全部买走二姐家的番薯面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