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妙观里第一春

 苏迷 2018-09-25

秋末

  城市的“市”,就是买卖,城市就是做买卖的地方。市场加居民,可称今日的城市。市场的繁荣,几乎就是城市的繁荣。中国市场曾一波三折,盛盛衰衰,衰衰盛盛。

  苏州有个玄妙观,那是道家场所,也与市场兴衰相关。可能今日苏州少有人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苏州市场萧杀之后,春风又绿江南岸,市民可以进市场办市场,振臂一呼,发出第一声的,在玄妙观。

  1980年底,改革开放的气氛不算浓,还可以讲有点春寒料峭。有一天,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开例会,会上说到了玄妙观。说是,一段时间来,市民对玄妙观议论纷纷,尤其干部之中,还有人民来信,说玄妙观出现了自由市场,什么东西都有得卖,还有票证,资本主义又蠢蠢欲动了,市里应该管管。常委会上只是说说,没有定论,领导们的意见,不忙下结论,去调查一下再说。会后,市委秘书长丁群把我找去,向我交待了任务,去调查玄妙观。还说,不要开座谈会,去实地观察就行。我理解他的意思,不要兴师动众,以免造成市委要取缔自由市场的误解。

  玄妙观是个道观,位于苏州最热闹的观前街上。观前街与府前街一样,因在观前、府署前而得名。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据说这里曾是吴王阖闾的故宫。论历史,它比北京白云观早建463年,论规模,它比南京朝天宫更大。千百年来,玄妙观以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文物古迹众多而闻名天下。玄妙观前有一广场,千余平方米吧,东西两侧商铺林立,场中摊贩与游人相织,各色小吃、四时果蔬、杂耍武术、苏式工艺品,应有尽有。宗教活动、商业买卖、民俗活动集于一地,苏州的城中城。1959年,笔者首进苏州城,逛了玄妙观,那时物资虽匮乏,还是相当热闹,几分钱喝了碗豆腐花,游人摩肩接踵,道家乐声悠悠,至今犹在眼前耳间。后来市场、买卖消失,笔者大学毕业,1968年再进玄妙观,已是冷冷清清,树上几只麻雀,场上三三两两老人。

  对玄妙观又热闹起来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不止一次去光顾过。这次作为工作任务,一项调查,目的就不一样了。去了两个大半天,与摊贩一个一个攀谈,问他们从哪里来,货从哪里来,卖得怎样,一天能赚多少,他们大多闪烁其词,尤其货源、赚多赚少不肯实讲,有的还说你问这些干什么,我说也想干呀。基本情况还是摸到了。设摊做买卖的,近半是郊区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卖小商品的,大多是无业市民,也有所谓从“山上”(监狱)下来的,极少国企、集体企业的职工;卖工艺品、苏绣制品的,大多是重操旧业,极少外地口音;粮票换鸡蛋堂而皇之,买卖票证则暗得多。问了不少市民,赞成不赞成?他们说,玄妙观又不是今天才有买卖。写了个情况汇报,提了对策建议:放不是禁,疏不宜堵,禁票证买卖,工业品看看再说,加强秩序管理。领导批示,情况汇报登《内部情况》,发各区局。隔月余,笔者觉得,应该将市委领导支持开放集市贸易的态度广而告之,将情况汇报改成一篇评论,以《玄妙观里有是非》为标题送《苏州报》,没有几天发了出来。编辑将“有”改成“话”,“玄妙观里话是非”,一字之改,全篇皆活,笔者击掌,改得好。

  城里城外,几乎同一个时候,遥相呼应的是虎丘山下,进山马路两侧也出现了集市贸易和小商品市场,除卖苏州特色小吃外,主卖苏绣制品和工艺品,所谓旅游商品,摊位一个接着一个,足有半里一里长。好像仪仗队,夹路相迎游客。

  玄妙观出现自由市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提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计划与市场大讨论,相距近十年。可见,实践常常早于理论,群众是改革开放后市场、流通、市场经济的开拓者。无需给群众戴上“最聪明”“创造世界”的高帽,市场一天不可或缺,是市民自身需求恢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需求是遏止不了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玄妙观出现集市,虽属故态复萌,但复萌之中,实践推动了理论,培育了理论,教育了上上下下,有了新的含义,应该给玄妙观记上一功。

  在苏州农村,集市贸易很快恢复,稍后一点,出现了专业市场。1986年,我已调到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和另一位研究员接了一个任务,到六县市调查刚冒出来的专业市场。后来证明,这次调查意义重大。我们对六县市凡有专业性质的市场,拉网似地扫了一个遍,选了有代表性的十个专业市场作研究。这十个专业市场涉及丝绸、服装、羊毛衫、木材、水产品、粮食、废品等,既有原辅材料又有工业产品,既有农副产品又有建筑材料,既有成形的又有小荷刚露尖尖角的。多数市场规模并不大,后来辐射大半个中国影响极大的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城,一个还未成形,在盛泽的一些宾馆饭店交易,一个还是马路市场,沿马路空地塑料大棚下百来个摊位。现在供应苏州市区大部分粮食的苏州粮食批发市场,那时还是在船上和岸边交易的流动米市。我们对它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放在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入流通、农民办市场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提出迅速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的对策,各县市要把建设专业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办。市委领导肯定调查做得及时,省委研究室和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转发了调查报告。

  如果说,1978年后玄妙观出现集市贸易还有非议,还有指指点点,到1985年出现专业市场已是风平浪静,同声支持。这个变化有个背景,那就是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允许,还鼓励、支持发展商品生产。有一句话,大规模商品生产是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破了禁区,打开了闸门。笔者亲睹,县市、区局领导干部对“不可逾越”四个字热烈讨论的情景,四个字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简报和文件上。1984年一号文件是市场建设的基石。苏州城乡市场经济的流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由市民、农民自发创办,由政府支持、推动,由各类经济组织参与、管理,形成了今日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快40年了,笔者给玄妙观归结的“是”,不是小“是”,是大“是”了,市场不仅市民办农民办,外国人也来办了,欧尚、家乐福办在家门口了,中国人也出国办市场了;玄妙观里的“非”,有不少不是“非”,成了“是”,有些“非”还是“非”,还多了一些“非”,从一个个摸得着的市场,到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的到有规则的,建成有法制的市场经济,等着我们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重道远。玄妙观仅是个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