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充 贾充(217-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儿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 成语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将魏主曹髦杀死的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 成语故事《木人石心》出自《晋书·夏统传>>记载:太尉贾充用官爵、权位和女色引诱夏统,夏统丝毫不受诱惑。“木人石心”比喻人意志坚定,不受诱惑,不动心。 成语故事《一木难支》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任恺和贾充在司马炎前争宠,最后任恺失败。“一木难支”指一根木头难以支撑将要倒塌的建筑物,比喻个人的力量不能挽回颓败的形势。也作“独木难支”。 二、山涛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山涛官居吏部尚书,善于识别人品。山涛看出王衍信口雌黄、华而不实,估计他日后不免误国误民,公元311年,匈奴刘聪派遣部将石勒,歼灭王衍统率的十余万晋军于宁平,西晋灭亡。(见成语故事《信口雌黄》) 成语故事《璞玉浑金》《世说新语·赏誉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称赞山涛,说他就象“璞玉浑金”一样。璞玉: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玉;浑金;没有冶炼过的金子。“璞玉浑金”,比喻人的品性纯真质朴。 三、王衍 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字夷甫,西晋大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著名的清谈家,魏晋名士。官至太尉。喜老庄学说,当他解读老庄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与手同色”的玉拂尘,神态从容潇洒,谈论精辟透彻,倾动当时。当他讲错时,却又会“随即改更”,所以被当时之人号为“口中雌黄”。 成语故事《信口雌黄》出自《文选·刘峻(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公元311年,匈奴刘聪派遣部将石勒,歼灭王衍统率的十余万晋军于宁平,西晋灭亡。信口:随口;雌黄:矿物名,可作颜料,古时用以抄书、校书时涂改文字。“信口雌黄”,指言论不妥随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黄涂改错字一样。比喻不问事实,随口乱讲。原作“口中雌黄”。 成语故事《欺世盗名》出自《宋文鉴·辨奸论》。王衍清谈误国,公元311年,匈奴刘聪派遣部将石勒,歼灭王衍统率的十余万晋军于宁平,西晋灭亡。“欺世盗名”比喻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四、满奋 满奋,字武秋,山阳昌邑人。祖父满宠,字伯宁,官至魏国太尉,封昌邑侯;伯父满伟,官至魏国卫尉;从兄满长武,官至魏国大将军掾,一门显赫。满奋身长八尺,生性清静平和,有才识,体量通雅,有祖父满宠的风采。晋元康年间官至尚书令、司隶校尉。刘孝标在注里说,满奋为荀觊所害,而据干宝《晋纪》记载,满奋实为苗愿所杀。 成语故事《吴牛喘月》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司马炎召见晋臣满奋的故事。吴牛:指江淮地区(古代属吴国)的水牛;吴地炎热的时间比较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喘起气来。“吴牛喘月”,比喻人们对某种事物怀有恐惧心理,遇到相似的情况,也会神经过敏地害怕起来。 |
|
来自: 文献资料pzh > 《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