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谦称、敬称傻傻分不清丨长知识

 JwwooLIB 2018-09-26

文学里的那些称谓你都了解吗?今天来给大家科普一波哦,划重点啦!


(一)称谓类别

1.称: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如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2.称: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4.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5.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6.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称岑嘉州。

7.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如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

1. 自称:愚(愚兄)、敝(敝国)、卑(卑职)、微(微臣)、贱(贱内)、小(小女)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和尚自称:贫僧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三)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仁


: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尊公、尊君、尊府、尊堂、尊亲、尊命、尊意。

:称平辈或晚辈。贤家(犹今称“您”)、贤弟。

: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岳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卑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襁褓:刚出生的婴儿。

孩提:两三岁,幼儿时期。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年满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

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弱冠: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助”的用法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说:“虽然有这些人鼎力相助,但人多地少、交通状况差、资金欠缺、远离经济发展核心区等仍是该地区发展的不利条件。”

请问其中的“鼎力相助”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贵州读者 江体雄

  

江体雄读者:


“鼎力”即“举鼎之力”,指很大的力气。“鼎力”是敬辞,用于请别人帮助自己或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例如:


(1)以月之四日抵敝里,十六日奉先人柩归窆。幸克襄事,仰赖鼎力维持,获遂初愿。(张居正《答枢辅张容斋书》)

(2)希真谢道:“全仗贤乔梓鼎力周旋。”(《荡寇志》第101回)

(3)这篇节略交到王晓初那里,由王晓初寄给费筱庄。当然附一封“倘因鼎力,承令师垂允,感同身受”云云的信。(叶圣陶《乡里善人》)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鼎力”时说,“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所举的例子是:


(4)多蒙鼎力协助,无任感谢!

  

其中的“无任”是“非常”的意思。“多蒙鼎力协助”是感谢对方帮助自己的话语。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释解“鼎力”说:“(敬)大力:多蒙鼎力援助。”括号中的“敬”是在说明“鼎力”是敬辞。


敬辞是汉语中自古以来表示恭敬的言辞。敬辞用于对方。例如:“令尊”“令堂”用于对方的父母;“赐教”“斧正”“海涵”用于对方涉及自己的行为;“光顾”“光临”用于指称对方的到来;“拜访”“奉告”“奉还”用于自己涉及对方的行为;“府上”用于对方住所。等等。


因此,叙述他人之间的相助,不宜用“鼎力”,可用“大力”等。您提到的“有这些人鼎力相助”宜写成“有这些人大力相助”。


在这里提醒大家,使用敬辞是汉语中的传统习惯,也折射出自古以来的礼俗,不宜随意乱用。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来源丨公众号 经典导读

排版丨周炫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