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医生退休之后,往家里捡了上百个老人

 健康慢走 2018-09-26


2018/09/24星期一

21期行善者生命故事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秋来了,“山竹”走了,但是受台风影响,南方近来多雨,起风的时候,有些湿冷……


在濒临东海的苍南县一座二层小楼上,锅里的蛏子炖豆腐正在咕嘟声里香气四溢……



22位老人,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卧床休息……角落里,一位60多岁的阿姨动作麻利地叠放着清洗过的床单,嘴里还乐呵呵地哼着小调,看起来似乎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然而,就在刚才,全身瘫痪的老李头又把大便弄到了床上,阿姨费力的将他抱到另一张床上,换上了新床单,再吃力的抱回来。


紧接着,又忙着给二楼两位失明的老阿姨擦洗了四肢。


没消停了一刻,楼下的马大爷尿袋满了嚷嚷着要换一个……



这是小楼主人王阿姨,每天要做的事情中的很小一部分。她完全义务地照顾了200名左右的老人,正是她忙到几乎忘了自己,才给了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家一片安宁之地,得以安享晚年。



王阿姨名叫王路济,苍南县龙港斗门村人,今年已经68岁了,原本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九年前,她忽然干了这件让亲友们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 



 “她第一次对我说要办敬老院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自己都快60岁了还要照顾这么多老人,不是自讨苦吃吗?”王路济的丈夫董先生说。

 

任凭家人反对,可王阿姨主意已定。医者父母心,她深知生病时无人照料的痛苦,特别是那些空巢孤寡老人,病了、累了、甚至不幸离世了,都没有人知道。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报道:

80岁老人孤死家中,5子女被判遗弃罪获刑


王阿姨想给这些老人一个平静的晚年,于是办了敬老院——“仁爱之家”。成立之初,王路济根据苍南民政局记录的孤寡老人名单,挨家挨户地实地考查,把那些确实困难且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全部接到“仁爱之家”。


在仁爱之家有一位王大爷(化名),曾在街边流浪,眼睛看不到,肢体有残疾,精神状况也时好时坏,被王阿姨“捡回”了仁爱之家。王大爷精神状况不好时,甚至会在王阿姨喂饭时,打骂她。但是在王路济依然悉心的照料他,如今的王大爷胖了、白了、精神状况也有好转。



为了照顾老人,王阿姨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超人”老太!


一、为了方便接送老人就医,64岁的她开始学车;


二、每天4点起床,22点睡觉,18小时“工作制”陪护老人;


三、成为了资深摄影师,随时记录老人的饮食起居,捎带还能哄老人开心;


四、一顿饭做三种花样,稀饭,软饭,硬饭,肠胃不好的老人更愿意吃稀饭加软饭,牙口好点儿的老人,则喜欢吃硬一点的米饭……每顿饭,都是伺候所有老人吃完后,她才动筷子。



我们常常听到年轻人抱怨,照顾家里的老人不容易,王阿姨长年累月照顾的却是几十个素不相识、神智有障碍、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的老人,难度可想而知。

 

谁都能想象,家里有老人大小便失禁,房间里肯定会充斥着味道,让人难以踏入。但是王阿姨不仅耐心地帮助老人们清理,而更是让仁爱之家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看着一位68岁的老人,一遍遍的拖地,一次次的清洗只为给那些痛苦中的老人创造一个优良的养老环境,谁人不动容。


▲上下楼要换鞋


更难得的是,每天这么大的工作量,王阿姨脸上还常常挂着笑容,在她看来,能帮助这些可怜的老人,是自己的福气。 “当你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亲、母亲,一切都会变得心甘情愿。”




对王阿姨而言,其实最难的还不是辛苦,而是不理解。

 

许多老人在“仁爱之家”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每一个老人离开,王阿姨都像对待至亲一样,一夜守灵,再亲自送走。然而因为经常“有人死在家里”,她为此遭受了不少的邻居白眼和排挤,小小的福利场所被打上了“晦气”的烙印。


邻里不理解,她耐心解释,她相信,谁人没有父母,她对老人的付出总能打动那些用异样眼神看待她的人。



王阿姨的坚持也确实感动了不少人,有公益组织常年免费给老人们提供大米,也有志愿者常来帮忙照顾老人。



“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生的好多选择,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包袱,是吃亏,是智商欠费,但很多选择并不需要费心衡量,只需随心而走。


路济虽已花甲,心怀大爱,正可谓:

见坎坷慈心悯,

世助老暖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