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笑来老师的「概念」思路定义《原则》

 三木丸 2018-09-26

笑来老师在《写作课》第一课中提到了「概念」的澄清方法论:

如何澄清一个概念.png

那么对于《原则》来讲,我们其实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1.《原则》是什么?
2.《原则》不是什么?
3. 为什么《原则》是学习更好甚至最好的素材?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原则》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起了在《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里面,谈到的关于回答任何问题的数量要求的指导:

  •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 在任何一个问题定义中,都有几百个点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连三个疑点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要么是不会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这就给到我一个启发:每一天遇到的任何问题,自己都尝试着拿出≥3种解决方案,逐步让自己习惯思考。

对于《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得出的思考答案至少有:

  • 是一本书,因为有书名号
  • 是一个作者写的他的个人经历和反思(如果没有看书,可以猜出来这个结果)
  • 是言行所依据的准则(因为我去查了一下词典)
  • 是一种思考模式,因为「言行」是由头脑思考之后的反应
  • 是一种比较基础的东西
  • 是一种特定的标准

而在实践中,如何得出相对正统的答案呢?我的理解是:

1. 去查阅——通过搜索得出答案
2. 去看书——通过看书思考来总结

针对第一点「去查阅」,我查出来的结果是「言行所依据的准则」,这句话从字面上的理解是指导个人的言与行的基本准则。但这个理解无疑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它并不能精准的回答「原则不是什么」的问题。

而我个人的对「原则」的定义是:
人或组织在工作/生活中所遵循的基础标准,它是人们在个人价值观层面达成的基本共识。

针对第二点「去看书」,我去翻阅了这本书,从中筛选了一些文段,具体如下:

  1. 我坚信我和桥水联合基金所获得的成功,都是得益于我们遵循了某些原则。创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用对合适的员工,指导他们成就大业,各部门都能以有创意的方式系统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本书要详述的原则体现了我们独特的做事方法,这也是我们脱颖而出的原因。
  1.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写下这些原则,因为我觉得告诉别人怎样最好的工作是有点自以为是的。但我老是发现我最关心的那群人日夜与一些棘手的问题做斗争,我想帮助他们。我也发现,他们的问题几乎都是因为或多或少地违背了我想写的这些原则。只要遵循这些原则,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我开始记录他们遇到的问题,写下这些问题背后违背的原则。
  2. 我说这些原则是我的原则,并不是狂妄自大或据为己有,这些只是我个人信奉的理论而已。我希望我的合作伙伴和我关心的人都能自己独立思考。
  3. 我对这些原则颇具信心,这些都是我冥思苦想得来的,多年来在我身上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历经数百位聪慧人士的质疑,它们都通过了考验。我也相信世事无绝对,我想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把这些原则列出来并予以考验,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加。

现在问题来了——从上述4点中,我可以得出关于《原则》是什么的答案麽?

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第一点:「这也是我们脱颖而出的原因」,我的疑问是:你们究竟脱颖而出到什么地步?
带着这个问题我搜索了一下2016年的福布斯排行榜,我惊讶的发现,雷·达里奥在2016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48位。

2016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png

这张图至少可以说明,《原则》的作者所言非虚,是一个诚实的人。而诚实,是我评判一个榜样最为重要的标准,这张图亦强化了我对《原则》内容的信赖程度。

而面对福布斯的排名,作者本人的想法是如何的呢?在《原则》中亦有相关表述:

我60多岁了,我这个年纪的人优势已经不多了,其中之一就是我能回望过去,审视这些原则是否真的发挥过作用。我城里桥水联合基金公司35年,结婚成就也差不多这么多年,从我的经历来看,显然我不是大家想的那种拉夫·劳伦宣传海报上的成功典范,但我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功,尽管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种成功。
成立桥水联合基金,我算是白手起家,现在这家公司已经非常成功,我也在福布斯400富豪榜上占有一席。但这些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算是附加回报吧,这些不能说明我就是成功的。说实在的,我也不觉得这些所谓的成就有什么意义。

——从上述言论中看出,雷·达里奥并不是一个以追求个人财富为终极目标的人,而《原则》这本书,应该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最好佐证。

关于第二点:「只要遵循这些原则,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句话,可以得出「《原则》适用的普遍性」的结论。而关于「适用的普遍性」,我想起了之前永澄老师提到的一个词「抓手思维」,我对「抓手思维」的理解是:

  1. 手要抬到足够的高度
  2. 清楚往哪个方向去伸手抓
  3. 抓的是问题的主干,能够通过抓的行为对其他相关问题带来连带改进效应

关于这一点,用一张图即可说明问题:

抓手思维.jpg

【如何实现道路的通畅?】
我的答案是:

  1. 使用吊车,吊车的高度需要高于树干的高度(提升视角)
  2. 必须把握吊车吊环锁住树干的位置(明确问题的关键与核心)
  3. 吊起树干时其他树枝也能够被「同时」吊起(树干对树枝的连带效应)

关于第三点:作者提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即建议所有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够进行自我思考。
关于这一点,我在《原则》中亦有相关的文段佐证:

书中列出的这些原则,建议每一个人在现实中能够参照它们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去盲目遵守。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你能仔细思考本书所讨论的各种原则,并通过不断的尝试,从而摸索、建立出最适合自己的原则体系。
在我们不断的尝试和摸索运用中,不仅仅这些原则会被消化和内化,更重要的是,有一天「雷的原则」悄然逝去,而属于你自己的「我的原则」跃然纸上。这就像人们学会滑雪或网球后,教练的记忆会逐渐淡去,转为享受通过使用习得的滑雪技能而获得的心理愉悦。所以,在消化每条原则时,请做到以下这条 —— 问一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对于作者所写的一本书,并不希望读者照搬照套,而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与行为输出验证,这本身就显示出作者的高度。

关于第四点:「我想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把这些原则列出来并予以考验,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加。」这句话,作者强调了原则与实现梦想的紧密关联性。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积极主动」核心指标——「意愿要素」,即「只有自己想要改变,改变才会出现」,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三个问题:
1. 我有自己的梦想吗?
2. 我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3. 我想改善提升自己吗?
——如果上述回答是肯定、干脆的,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内在驱动」。

综上,我在思考《原则》是什么第一个自己的建议「去看书——通过看书思考来总结」中,得出了如下4点结论:
1. 《原则》作者是一个做了再说的人,他的成就是可查证的
2. 《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作,也适用于生活,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队
3. 学习《原则》将教会我们独立思考
4. 学习《原则》与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紧密关联

再来思考第二个问题:

《原则》不是什么?

对于解释「不是什么」的时候,我的理解是把与「原则」相近似的词汇全部拿出来,然后进行整理和区分:

我觉得与「原则」相近似的词汇有:

  • 建议
  • 意见
  • 标准
  • 规则
  • 准则
  • 制度
  • 规范

收集完这些词汇后我发现,上述7个词汇,都具有相同的两个属性:
1. 外在约束力
2. 与他人相关

另外我发现,根据约束力的不同,这7个词汇可以分为3个级别:
- 最低约束力:建议、意见
- 次级约束力:标准、准则、规则
- 高约束力:制度、规范

我这里制作了一张图,可以显示其中的差别:

原则VS其他.png

与之同时对比「原则」,从约束力的角度讲,是超出上述三种层级之上的,但缺无事实上的约束力!

对行为有最高指引作用的原则,在外在约束力方面反而是不存在的,这反映出《原则》其实是基于内驱动。所以,我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原则》的学习必须基于内驱动,若以纯粹的管理培训方式学习它,必然会出现各种基于「要求」的内在抵制,因而不可能把它真正践行到位。

这一个结论与之前笑来老师在《新生大学社群成员日常 》中提到的「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告诉我们,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是一个意思。

再来思考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原则》是学习更好甚至最好的素材?

我的思考答案是:

  1. 一个牛X的人的过来人现身说法
  2. 个人 团队运营理念的根本宪法
  3. 能够形成「一带多」的抓手思维
  4. 帮助自己实现梦想
  5. 具有自我掌控性质而非强制性实施
  6. 可以践行、可以质疑,可以推翻、可以重建

——如果有一套规则是能够同时满足上述6点,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尝试学习与践行呢?所以,我的答案是无疑的。

综上,通过对《原则》概念的澄清,将进一步增进我对学习它的动力,也提供了一个可以复用的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