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国家遗忘的军团:孤守西域42年,最后一战,都是白发老兵

 张叔很忙 2018-09-26

人的一生,

能有几个四十年?

四十年里,

能够做多少事情?

最爱君不禁想起唐代的一位老人,

他用生命中的四十二年,

只做了一件事情,

多年来默默无闻,

却诠释了何为铁血军魂,

展现了大唐将士的血性。

他的名字,叫做郭昕。

▲边关明月。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某一个冬夜,

西域边城,风沙怒卷,月色苍凉。

白发苍苍的安西大都护郭昕就在这里,

眼前仍是熟悉的景象,

四十二年来,夜夜如此,

葡萄美酒,浇不灭心中烦忧,

长矛短剑,斩不断此间悲愁。

唯一与平时不同的是,

他的使命到今夜,

就将结束。

城外,吐蕃的大军咆哮嘶吼,

山呼海啸般地涌来,

大唐在西域的印记,

在这一夜,

随风烟散尽。

直到千年以后,

人们才在黄沙堆积之下发现,

当年壮士们镇守边疆的痕迹。

郭昕的人生转折,

始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

那时候,大唐的西域疆土岌岌可危。

唐朝在西域设有两个主要军政机构,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统辖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最大范围曾囊括天山南北,直至葱岭以西,

后来,分管天山以南地区。

北庭都护府,

分管天山以北地区,东起伊吾,西至咸海,

北达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

安史之乱后,

朝廷调动大量西域兵力回师中原,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在吐蕃等族的多次侵攻下,

逐渐成为“孤悬绝域”。

吐蕃还曾借此夺取陇右,

一度攻陷长安城。

当年唐蕃和亲,

吐蕃自称外甥,

双方和和气气,

如今吐蕃撕破了脸,趁虚而入,

大唐就是想管也有心无力。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期地图。

在这样的情形下,

郭子仪向唐代宗奏议,

可派人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并任命瓜、沙、甘、凉、肃等州官吏,

以此捍卫西域疆土。

经过内忧外患的折腾,

大唐已经不是以前的大唐了,

可郭大爷依旧是那个郭大爷。

代宗立马同意郭子仪的主张,

在国家危难之际接过这个任务的,

正是郭子仪的亲侄子,郭昕。

于是,永泰二年(766年),

郭昕以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之职,

奉命前往安西都护府。

风华正茂的他不会想到,

此一去,

就再也没能回来。

老马识归途,

狐死归首丘,

而郭昕却找不到回去的路。

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前,

唐在西域的驻军共有四万四千人,

为应诏勤王派出了一万五千人,

因此,此时镇守西域的兵力尚在。

郭昕到后,发现尽管深受侵扰,

西北边陲仍被河西节度使周鼎、

北庭都护曹令忠和安西都护尔朱某等人,

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

随着河西、陇右被吐蕃攻陷,

西域与唐朝联系日益困难,

没有微信的日子里,

连给皇上问声好都成问题,

甚至不知今朝是何年何月。

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张借粮契,

上面日期写为“大历十五年”。

而另一张《杨三娘借钱契约》,

更为完整,落款时间为“大历十六年”。

正是这两个时间,

暴露了戍边将士遗落在边境的真相。

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

事实上,这个年号只用了十四年。

所谓的“大历十五年”,

是建中元年(780年),

“大历十六年”则是建中二年(781年),

此时的皇帝,已经是唐德宗李适,

可与朝廷断了联系的西域将士并不知晓。

吐蕃步步紧逼,

时常大军压境,

安西、北庭却无法与朝廷联系,

没有支援,没有供给,

绝境之下,

将士们只能靠自己给养。

郭昕遂带领将士们开荒屯垦,

在将士和当地百姓的劳作下,

戍边的粮饷基本得到保障。

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和吐蕃军较劲。

直到今日,

还能在库车等地发现唐军屯田的遗址。

除了发动军民屯田外,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郭昕还命将士自铸货币。

在阿克苏等地的唐代遗址中,

曾出土大唐将士们自铸的大历元宝、

建中通宝、“元”字钱和“中”字钱等钱币,

这些,正是大唐将士在边疆,

浴血奋战、坚韧不拔的见证。

这些文物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

早已残败腐朽,但仍熠熠生辉。

据史书记载,一直到建中二年(781年),

郭昕派出的使臣才与朝廷取得联系,

此时距他来到西域已过去整整十五年。

唐德宗一听闻,

二庭、四镇居然还有大唐将士镇守,

惊喜交加,当即下诏,称赞其功:

“二庭四镇,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

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

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

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

并加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

其他将士也都升职加薪,

甚至越级七等授官。

这一年,

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郭子仪去世了。

十五年前,正是他的一封奏议,

将亲侄子送去了西域,

从此再没相见。

如今安西、北庭犹在,

将士们知道归家无望,

却还在他乡坚守不懈。

不知郭子仪听到这个消息,

是感到几分欣慰,

还是些许愧疚?

▲汾阳王郭子仪。

唐德宗给的,

其实只有精神上的鼓励,

没有物质上的嘉奖。

西域的唐军艰苦卓绝,

唐朝始终无力支援。

与唐代宗寸土不让的态度相比,

唐德宗显得模棱两可,

在他眼中,

安西、北庭二都护府不过是,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建中四年(783年),

长安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唐朝刚与吐蕃洽谈清水之盟,

泾原兵变就爆发了。

积怨已久的泾原镇士卒攻陷长安,

拥立太尉朱泚为帝,

唐德宗无力抵抗,仓皇出逃。

安史之乱后,

唐朝皇帝被打到搬家那是常有的事情。

叛军一来,唐德宗秒怂,

急忙向吐蕃示好,

称愿割让安西、北庭之地,

换取吐蕃出兵援助,

这是要把郭昕卖了。

幸亏大臣李泌极力反对,上言:

“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

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

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

它日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

安西、北庭的将士们苦守多年,

三年之后又三年,

这都二十年了,

戍边的小伙们都熬成大叔了,

他们一个“苦”字都没说过,

也没人当二五仔,

老大您现在说卖了就卖了,

以后谁帮你防着吐蕃,

好意思吗?

李泌是四朝元老,

德宗的爷爷肃宗和父亲代宗都跟他是老铁,

有他仗义执言,此事就此作罢,

兵变最终在李晟等将领的努力下迅速平定。

▲大唐名相李泌。

朝廷都有自身难保的时候,

实在无法出手相助,

郭昕镇守西域,

不得不借助同与吐蕃为敌的回鹘人。

吐蕃进攻之时,

回鹘多次派军相助,

郭昕派往中原的使臣,

有时也要跟回鹘借道。

早在安史之乱时,

唐肃宗为了尽快收复失地,

曾与盟友回鹘(当时还叫“回纥”)约定,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

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任由回鹘人对中原进行劫掠。

回鹘人趁火打劫,

不少老百姓在安史之乱中平安无事,

碰上同盟的回鹘军反而遭了殃。

唐肃宗为了把皇位坐稳,

也是蛮拼的。

一直以来,

大唐与回鹘看似合作无间,

实则同床异梦。

▲唐肃宗。【剧照】

外人不可信,

还得靠自己人,

郭昕不乏给力的帮手,

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便是其中之一。

李元忠原名曹令忠,粟特人,

镇守西域的资历比郭昕还老,

郭昕来到安西都护府时,

李元忠便已坐镇北庭。

吐蕃军威日盛,

边陲危如累卵,

守将顽强不屈。

当时,唐代宗曾赞扬西域的唐军:

“不动中国,不劳济师,

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

以威以怀,张我右掖,

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

微三臣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

其中“三臣”,就包括北庭的李元忠,

他因镇守北庭有功,被赐姓李。

郭昕到后,李元忠从旁协助,

积极开展屯田,抵御吐蕃进攻,

安西、北庭二都护府相互呼应,

“扼吐蕃之背以护萧关”

吐蕃图谋中原受阻,

不得已只能向南发展。

在李元忠之后,

还有唐代末任北庭都护杨袭古。

现今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奇台将军庙,

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将军所建。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

吐蕃贼心不死,

联合葛逻禄、白服突厥,

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北庭。

也怪回鹘不厚道,

葛逻禄、白服突厥没少受欺负,

早就想找个大哥抱大腿,

正好这时候吐蕃抛出了橄榄枝。

其中,葛逻禄人盘踞于阿尔泰山南部,

是出了名的白眼狼。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率领安西都护府兵二万,

与一万葛逻禄人联合,

对阵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大军。

唐军一度占据优势,

不曾想葛逻禄人勾结黑衣大食,

临阵倒戈,从背后偷袭唐军,

阿拉伯骑兵趁乱掩杀,

唐军惨败,仅数千人突围而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葛逻禄这回又来坑唐军了。

吐蕃联军来袭,

杨袭古孤立无援,

只能向回鹘求援,

回鹘大相颉干迦斯领兵来救。

此次吐蕃联军声势浩大,

北庭与回鹘联军实在打不过,一击即溃。

杨袭古无力回天,

仅带两千残兵,退守西州,

一番休整后,

再次叫上回鹘人与吐蕃干上了。

敌众我寡,势单力薄,

几番交战,北庭军皆惨败。

杨袭古屡败屡战,

可颉干迦斯正忙于应付国中朝政,

实在不愿多费心思,

只想尽速脱身,

便假意对杨袭古说:

“您和我一同回营帐吧,

之后我再派人送你回西州。”

杨袭古没有丝毫怀疑,

率领血战多日的残兵进入回鹘大营。

一进大营,

颉干迦斯瞬间翻脸,

下令将杨袭古及其手下将士杀害。

北庭,失守!

在杨袭古英勇就义后,

安西四镇也相继陷落,

仅余少数几座边城还在坚守。

▲骑兵进军,风卷尘沙。

在此之前,贞元五年(789年),

高僧悟空西行求法归国,

东还长安,途经龟兹。

此地还毫无战乱迹象。

郭昕来到西域已经二十三年,

他没有任何怨言,

没有向朝廷告老还乡,

始终坚守岗位,

战时披甲,闲时屯垦,

苦心经营西域,眼里东望故乡。

将士们有的早已在这里娶妻生子,

放下了归乡的奢望。

悟空得以与郭昕相见,

并在这里滞留一年,

与驻守安西都护府的唐军朝夕相处,

这一经历被记载于《悟空入竺记》中。

可惜一年之后,

情况急转直下。

北庭失守之后,

吐蕃军趁胜追击,

安西都护府再度失联。

万万没想到的是,

在这样的环境下,

西域的唐军还坚持了近二十年

据薛宗正教授考证,

安西都护府最终陷落,

应是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个冬夜,

而其中的依据,

就包括元稹的一首叙事诗《缚戎人》,

这是一篇安西都护府老兵的“口述历史”。

自安西四镇沦陷后,

常有边将捕获从西域来投的汉人,

充当吐蕃俘虏,邀功请赏。

其中一名从吐蕃人手中逃回的唐军老兵,

也被当做俘虏,押解回中原。

机缘巧合下,元稹与他相遇,

并听他讲述一路的遭遇,

听罢,作诗记录,

诗中句句都是安西都护府唐军的血泪。

元稹与白居易这对好友,

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诗注重写实,通俗易懂。

白居易在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喊出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稹的这首长诗,

正是发扬这一主张,

从中可以推测,

郭昕及其将士是如何度过最后一段岁月。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老兵先是向元稹诉苦,

自己家乡本在长城脚下,

自小陪父亲戍边,

一口流利的乡音依旧不改。

在安西陷落后,

一路又是如何颠沛流离,

才得以回到中原。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

这几句讲的是,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入侵,

大唐边疆引来异族垂涎。

而老兵正是在安西都护府,

与吐蕃鏖战多年。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苦守多年的戍边将士,

在元和三年的一个冬夜,

遭到吐蕃大军突袭,走投无路,

据薛宗正推测,

此处的“阴森神庙”应是库木土拉千佛洞,

“脆薄河冰”则是渭干河,

这两个地方正是地处当时的安西都护府。

▲库木土拉千佛洞。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自安史之乱后,

西域与中原多次失联,

唐朝和吐蕃几度交涉。

战至最后,

安西都护府中的士卒,

有的垂垂老矣,

有的早已离世,

老人还记得教孙子们学家乡话,

念念不忘家乡的好风光。

由此可见,这个老兵,

正是郭昕部下。

那一夜,

安西都护府沦陷,

郭昕殉国,

刀似冰,

月如霜,

戍边壮士依旧满腔热血,

在最后一夜,

如壮丽的烟火燃尽自己的生命。

四十二载,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初心未改。

在这段岁月里,

唐朝换了四个皇帝,

三军将士皆已白头。

虽说大唐国力日衰,朝政腐败,

要这“飞地”已无用,

早就欲放弃西域。

可镇守孤悬绝域的将士们没有放弃,

这么多年过去了,

还是那一拨人,

在为同一个事业奋斗,

郭昕、李元忠、杨袭古,

还有无数为国尽忠的白发老兵,

他们,

是大唐的荣耀。

他们的姓名不应该随着时间消逝,

淹没在漫漫黄沙中。

参考文献:

(宋)宋祁等:《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薛宗正:《郭昕主政安西史事钩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