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世界军事走向的武器 一天消灭6万人 落户中国立下赫赫战功

 泊木沐 2018-09-26

谈起马克沁重机枪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好多影视剧里都能见到这个大杀器的身影,作为上世纪前五十年最厉害的步兵武器,这玩意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索姆河战斗中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杀人效率”。当时德军因为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一天的工夫就打死和重伤了约6万名英法联军,其中2万人当场死亡。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整个德国阵地的前沿一千米之内成为了真正的“人肉屠宰场”。根据相关统计,英法联军有79万人成为了马克沁机枪的枪下冤魂,此战也让马克沁重机枪名言世界,被称为“死神收割机”真正的寡妇制造者 。设计者英籍美国人海姆勒.马克沁也因此一举成名,因为在此之前枪械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尤其是在战场上很多士兵还没来得及填上第二发子弹,就莫名其妙地挂了。

所以一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的决定因素就取决于装弹速度的快慢。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1883年,马克沁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利用子弹喷发产生的火药后坐力,使步枪迅速地完成开锁、退壳、重新装弹上膛等一系列动作随后他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这一原理,采用火药燃气为能源的武器——马克沁机枪就此诞生。该枪机身全长超一米,重达27.2公斤,其口径为 11.43毫米。

机枪的自动射击完全靠火药燃气能量自动循环完成。设计时首先在子弹发射的瞬间,让枪机与枪管呈现出完全扣合的状态,共同后坐一段距离后让枪管停止,这时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与此同时枪机则继续进行后坐,接下来则通过加速机构把枪管里的一部分能量转递给枪机,使枪机先后完成抽壳抛壳的动作,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然后再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最后在弹簧力量的作用下完成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等到闭锁之后再次进行击发。

就这样反复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而老式手动步枪射速仅为每分钟6-8发。为了能够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还创造性地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全长6.4米,容量333发。子弹带的端头配有锁扣装置,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接续,机枪的有效射程约3000米。既可以单次射击,也可以连发射击;还能通过射速调节器,将机枪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射手只需关注瞄准、击发和供弹等少数几个环节,子弹就会像洪水决堤一样喷涌而出。

由于枪弹射击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不及时散热 会将枪管烧红变软 导致子弹自燃 枪械报废。在设计时,马克沁就创造性地采用水冷方式为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烫的枪管降温,其中说明书中就明确规定了每打三条弹带,就需要补充一次冷却水,枪管寿命大约3万发 ,最大连续射击数量差不多正好1000发子弹。1884年,世界上第一挺能自动连续射击的马克沁机枪问世,恰好此时正值李中堂在伦敦进行国事访问,老人家亲眼目睹了马克沁本人操枪开火,瞬间扫断一颗大树,差点惊掉了假牙。

不久马克沁机枪也被引进了咱们这里,1935年金陵兵工厂成功仿制了马克沁重机枪并正式列装,命名为民24式重机枪。该厂根据德国提供的MG08图纸,对其中部分性能进行了改良和标准化,枪机改成易拆卸式 ,枪架变重为轻改成了轻便的三脚架。民24式重机枪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仿制马克沁机枪最优秀的型号之一,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咱们的民24式就曾给日军以巨大杀伤。在上海保卫战中,国民党二十八军一名机枪手还用咱们自己造的马克沁机枪打下日本人一架战斗机。

因此日军经常把民24式重机枪称为“死亡镰刀”。因为这种武器已经完全国产化,新中国成立后,位于重庆的国营456厂则奉命继续生产民24式重机枪,顺便也对其枪管做了一定程度的更改,同时将机枪原来的7.92毫米98式毛瑟枪弹改为苏式7.62× 54毫米有底缘机枪弹。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国自产的民24式重机枪仍然为一线部队的主力武器,著名的上甘岭上,志愿军就用它的仿制版——苏联M1910来进行艰苦卓绝的战略反攻。

直到1954年仿制苏联德仕卡的54式机枪投产以后,民24式才停产。由于库存量实在太大,该枪还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并出口到了越南老挝等印度支那战场,一直战斗到70年代。现如今,仅存的马克沁机枪以及它的衍生版本都永远的躺在了博物馆里,希望将来,像马克沁机枪这样的屠杀机器再无用武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