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wenxuefeng360 2018-09-26

南宋的朱熹是一位儒学大师,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哲理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上的太阳和云影倒影在水中,相映成趣。要问这池中的水为何如此清澈?那是因为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这首诗看似十分的普通,但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就好比是人的头脑,如果没有新的知识注入,不断的更新、学习,他就会思想僵化,变成一潭死水,永远不能获得进步,也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关于现象和本质,在《三言二拍》当中记载过有名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要去出差,途中会经过三峡。他问王安石,需要给他带什么东西吗?王安石就对他说,你如果记得的话就给我带一些中峡的水回来,我要作为药的引子用。苏东坡想,这有何难,于是他出发了。

回来的时候,他一不小心,已经过了中峡,到了下峡。他想,既然是这三峡中的水,中峡和下峡应该也差不多。于是,他就带了下峡的水回来见王安石。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王安石用这水泡了一壶茶,过了一会儿,他就生气了。他说,我让你带中峡的水回来,你为何带了下峡的水回来?苏东坡非常惊讶,连忙问王安石:“恩师,您怎么知道这是下峡的水而不是中峡的水呢?”

王安石说:“因为三峡当中的水,各段的水性都不一样,上峡的水味偏浓,下峡的水,味道偏淡,而只有中峡的水味道。不浓不淡,刚刚好。你刚才带回来的这个水,我泡了茶叶,这个茶色半天才转浓,明显说明这个水偏淡,这是下峡的水,而不是中峡的水。”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在这小小的水当中,竟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但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真难相信自己的眼睛。

又有一次,他见王安石写的诗歌当中写道:“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想那菊花乃是傲霜之物,怎会在秋风里随意的落满地?于是他就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也没说什么。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后来苏东坡贬到黄州一地,他惊讶的发现,当地的菊花确实在秋风当中随风飘落,满地都是一片金黄。他这才知道,自己又见识短陋了。从此以后,他更加发奋的学习,增长见识,再不敢轻易的质疑他人了。

这两则故事,都印证了朱熹的诗中所写的这个道理。人如果不多看、多思、多学,那么他永远只会宥于自己的一种固有的思维当中,无法理解更深的道理,也无法对这个世界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儒学大师朱熹的这首诗,蕴含着大智慧,让人争相传诵!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口清澈的池塘,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有源头活水,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加充满智慧,更深刻,也更理性。这也许就是朱熹的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