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面生动、色彩绚丽
贯云石《正宫·小梁州·秋》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田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这支散曲前半部分是写西湖,从湖面芙蓉到湖边黄菊,从荷底水鸟到空中桂香,角度是俯视;后半部分是写钱塘江,从水上江潮写到空中斜月新雁,角度是远眺。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分层来写,显得极有层次。在画面的布局上,一句一个画面、一种色彩基调:后写钱塘,再写钱塘江外天边的新雁。在景物选择上,作者摄入镜头的是映水芙蓉、灿烂黄菊、荷底白鹭、澎湃江潮和天边的斜月新雁,描绘了杭州秋色之美,呈现了一个清爽、沉静的境界,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思想。
二、简洁精当、准确传神
杜甫的《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其中叙事或描景类的句子锻炼得准确而形象,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充满动态感(日脚下平地和鸟雀噪),而且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炼翻新句、点铁成金
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嫁作荡子妇,寒机泣到明。
绿琴蛛网遍,弦绝不成声。
想见鸱夷子,江湖万里情。
此诗咏赞少年时即诗才出色的佳士刘景文,语言活泼,富有韵味。诗中以辛劳而失意的“荡子妇”,来比喻刘景文仕途的不得志,代他写出世罕知音之苦。篇末以泛于江湖的范蠡比喻刘景文,暗中赞誉其淡泊功名的恬静心境。汉代李延年有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从此“倾国倾城”变成了美人的代称。但黄庭坚却翻空出奇,用它来形容诗人刘景文的诗歌价值和影响,不但意思深了一层,而且也符合文人的雅趣。
五、锻炼创意、独出机杼
曹松的《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古代诗词中有关征战的题材,既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等谴责统治者好大喜功,战斗生活艰苦的内容。但这首诗却自出机杼,从战争的动机、性质、结局得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论:“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洗练精警又深刻的诗句,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深深的思索。
六、学习民间语汇,
商挺《双调·潘妃曲·题情》
戴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
这首小令,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月夜在纱窗下等候意中人,期盼与担心竟然使她误将风吹荼縻架的声音当成了情人的脚步声。“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等句,把少女担心、受怕、喜悦、失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生动入微。“冤家”原是对情人的亲昵称呼,但在这里恐怕不无懊恼的意思。句中的“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都是民间口语甚至土语,使这首小令生色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