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说过,白圭被誉为商人的祖师爷,因为他有成熟的经营理念,且到现在还被运用。其实他的经商理念,化成一句话,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是说,别人不要的东西,我要;别人要的时候,我给。 实际,在世界工商经济史中,很多成功的工商业者,靠的也是白圭的这8个字。 例如陈嘉庚先生,他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商人,也是厦门大学的创始人。陈嘉庚先生对白圭的8个字推崇备至,并根据这8个字总结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叫作“人弃我取,人争我避”。 大商人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商业经营理念,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白圭名字叫作丹,是战国时期的周国人,即现在河南洛阳一带的人。白圭不仅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商业理念,而且是其大力实践者。 白圭从事的生意是粮食、蚕丝等农副产品的买卖。这些买卖,是当时的富商大贾不屑于干的事情。富商大贾们主要从事两大类买卖:一类是奢侈品,一类是资源性商品生产。 奢侈品买卖,如珍宝奇玩,买卖的对象主要是有钱人,所以这种买卖非常赚钱,利润很高。秦国相国吕不韦曾请教父亲,种地能赚多少钱?父亲说,不过10倍之利;吕不韦又问,买卖珠宝玉石呢?父亲说,不止百倍之利。 资源性商品生产,如陶朱公的徒弟猗顿搞的制盐贩盐的生意,寡妇清从事的开采朱砂矿,还有一些人开采铁矿等。这些行当都属于资源性的商品生产。这些产品应用面很广,需求量很大。比如盐,无论有钱人,还是没钱人,都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吃盐;无论务工,还是务农,都要用工具,在春秋战国时,大部分工具都是铁制的。所以这些行当赚钱很多,但生产却受到很多限制。如资源,不是哪个地方都有盐,都有铁。另外,这样的行当,进入门槛比较高,没有资本不行。正因为需求量大,生产又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商品生产的利润就更高了。 而粮食、蚕丝等农副产品的买卖,打交道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没多少钱,所以每笔生意赚钱很少。另外,这个行当进入门槛比较低,所用资本比较少。因此,这个行当竞争比较激烈,赚钱比较辛苦。富商大贾根本瞧不上眼,而白圭恰恰从事这种别人不愿干的生意。这是人弃我取。 在具体经营中,白圭坚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八字原则。他经营的内容概括为两句话,叫作“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是说,每年秋天,粮食丰收大量上市,价格比较低廉,白圭大量买进;同时,把在秋冬农闲季节里农民、手工业者需要的蚕丝、漆等原材料卖出去。到了春天,春蚕大量上市,蚕丝价格比较低廉,白圭又大量收购;这时是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白圭再把去年买的粮食拿出来卖。白圭有买有卖,有取有与,他靠着这样的经营,成了大商人。 在我国历史上,白圭被历朝历代的商人奉为祖师爷,早在西汉时就开始了。司马迁说,“天下言治生祖白圭”,是说,全天下所有经营工商业的人,都奉白圭为祖师爷,学习白圭的商业理念。 如果你对此类内容感兴趣,可以点个赞,关注我,你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