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你究竟了解多少?

 chi_ping 2018-09-27

六经辨证的思想肇源于《黄帝内经》,细化于《伤寒杂病论》。诸多研究医圣张仲景学说之士,皆以为仲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余以为伤寒中有着金匮,金匮中有着伤寒,不宜分割开来。千百年来,《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分为二(《伤寒论》《金匮要略》),各当一面,明显违背了仲景原意。如果可以这样分开,仲景为何要写《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呢?研究伤寒者,只重视398条,研究金匮者,忽略伤寒条文,久而久之,仲景之学,终成绝学,奥义失传。

从定义上看,六经辨证即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你究竟了解多少?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但六经辨证又不能与经络辨证混淆,经络辨证是对经络本身的经气变动的一种辨证方法,而六经辨证则是研究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伤寒迭起,枯骨满野,仲景家族三分之二死于伤寒,在这种背景下,他写出《伤寒杂病论》以救济苍生。仲景在研究伤寒与杂病的时候,明确地知道伤寒与杂病实乃同气连枝,也就是说,伤寒病的发生发展首先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然后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的过程。因此,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它的病理变化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我们再从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来看,都是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所以,后世研究仲景之学,建议伤寒金匮合二为一,不可偏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