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三样东西,从不画其他,这是为什么?

 bobzhong 2018-09-27
20:06

073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

本期你将听到

为什么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一位,他为什么一生偏爱画竹、兰、石,他又是如何把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板桥风”的。

原典图示:

郑板桥《墨竹图》,纵136厘米,横65.7厘米

郑板桥《竹石图》,纵160.5厘米,横51.8厘米

郑板桥《幽兰图》,纵123厘米,横50厘米

郑板桥《荆棘丛兰图》,纵32厘米,横508厘米

郑板桥《竹石图》,纵169.6厘米,横90.3厘米

郑板桥书法

原典笔记

1.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助农民胜诉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去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画兰竹石,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

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金农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十年前旧板桥。

——启功

2.画竹三段论

郑板桥的画竹三段论:第一段是“眼中之竹”,仔细观察客观的自然实景;第二段是“胸中之竹”,即消化、理解所看到的竹子,在心里构思出形象;第三段是“手中之竹”,也就是把客观与主观、真实与想象融为一体,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3. 乱石铺街体

隶书被称为“八分书”,郑板桥在隶书基础上,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大小、宽窄、疏密随机布置,常常东倒西歪,所以也被后人戏称为“乱石铺街体”。他把书法融进画面,“乱石铺街”一般题在石壁上,取代画山石本来所需的皴法,书法的节奏美、韵律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感。

郑板桥《仿文同竹石图》轴,纵208.1cm,横107cm

注释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在绘画上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有“墨竹大师”之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文同《墨竹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