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水」:覆巢之下无完卵

 zdjphoto 2018-09-27

新媒体管家








逃无可逃,归无可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中澳合作·当代戏剧作品《洪水》聚焦悲剧生活下的生还者,从逃离到面对,因沉重而扭曲的爱,终于有了疏通的迹象......


9月27日-30日,这部被外媒誉为“一部黑暗而巧妙的澳大利亚式哥特风格代表作”的作品将再次于上海上演,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即可购买。



“椎·剧场”2018“无所畏·双城演出季”上海站套票持续热销中,详情请见文末。


 

废弃的泳池、堵死的窗户、遍地的垃圾、压低的天幕,《洪水》中的“家”,色调是哥特式的,室内一片败破潦倒的景象映射出戏中角色母女三人的内心。两个分离多年的姐妹和她们有些神志不清的母亲共度一晚,她们有着各自的心思和回忆,但相同的是她们孤独又恐惧。

 

残缺的家庭是一场灾难,洪水来临时,各个缺口被击溃,压迫感、无力感、仿佛有足以吞噬一切的力量。

 

回忆是一场汹涌而至的《洪水》。

 



而《洪水》讲述的却不仅仅只是关于“孝”与家庭的故事,它关注生活悲剧下的“生还者”


父亲始终没有出现,但他就像一场洪水,席卷了母女三人的人生,过境之后,只剩残骸。腐烂的、败坏的身体和精神,受害者之间剑拔弩张的恨意,用来掩盖一片荒芜的放浪形骸。


每个角色在痛楚中相爱,又因为爱而把彼此推离——理解太难了,理解不是救赎的附属品,“你不用知道”“你不该回来““我是为你好”……全都是二次伤害。



母亲不敢反抗,姐姐无以逃离,妹妹无法理解、甚至回到家都不在家里住……束缚她们的,究其根本,是母亲的恐慌和臆想,是姐姐的酗酒和狂躁,是妹妹的孤独和脆弱……是自己。

 

恐惧像一只巨大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将人逼进角落。可我们却始终无法逃离。无法逃离自己。

 


舞台上,戏中角色将矛盾放大到极致,三人相互伤害、彼此捅刀,令这出戏变得好看


而矛盾的另一层处理,是三人对于“父亲”结局的自我理解,三人用情绪和逻辑一层一层剥开真相,母亲必须向自己催眠自己杀了丈夫(这个她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行为),妹妹躲在“我当时还小““我只记得一点”背后,而姐姐,受伤最深的姐姐,被捆在绝望的母亲身边,被反复侵害,找到了救赎的路却无缘踏上,最后,还要目睹了有罪之人脱身干脆甚至幸福安乐。



如果仅仅只是要讲述一个禽兽对家庭的毁灭,大可不必动用90分钟。《洪水》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母女三人从逃离到面对,从隔阂到打破的过程…...


并没有治愈,不存在治愈,但她们之中,年轻的生命体,开始面对了:当姐姐开始不再用脏话来沟通、语气恢复成熟冷静;当妹妹不再否认,不再美化关于父亲的记忆,姐妹二人开始为母亲去安排一个更得体的终老,那种因为沉重而扭曲的彼此的爱,终于有了疏通的迹象。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件好事。

 


《洪水》曾被外媒称赞为“一部黑暗而巧妙的澳大利亚式哥特风格代表作”的作品。而在导演Moira看来,该剧不仅有着对于人性的深入刻画,同时具有极强的黑色幽默。


所有角色相互交谈、争吵、争执的方式,会让观众莞尔,你说这是幽默,又在这样的关系中和角色身上仿佛能看到他们自己或者身边的家庭关系的影子。

 


这场戏舞台上没有一个男性角色,可是无论是父亲还是丈夫都在这个故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交织复杂的关系也正是该剧最大的看点,母亲和女儿、姐姐和妹妹之间都有着让我们每个人心领神会的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样的关系中,在这样的角色身上,观众仿佛也能看到自己或者身边家庭关系的影子。


《洪水》的舞台设计蕴含着各种象征意义


这个家是一个被荒废的、排干了水的、肮脏杂乱的游泳池。打开窗帘看到的依旧是破旧的池底砖,往前几步是漫上来挟裹着垃圾的脏水,顶部一角的天乌云遍布,又隐隐透着血色,杂草沿边疯长,壁炉也是废弃多时充满秽物的模样——想要毁掉自己的生活,没什么比生活在垃圾场更加直接有效的了。绝望在这种夸张的凌乱中具象了。



每个人也许都会经历生活中的无力与无奈,正如明知洪水即将来临,你却无法阻挡,也无处可逃。就好像剧中的三个角色设定,妈妈的放弃背后是对生活的恐惧与留恋、姐姐的放逐背后是内心无限的煎熬和无奈、妹妹的放松背后是无法面对的亲人和真相,而无论是懦弱、冷漠还是勇敢、善良,在现实面前它们都终将被淹没,这种感觉相信不同年龄的观众都会产生不的思考。


回忆的真相犹如我们面临的处境一样,犹如洪水般淹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让每个人都无处安放更无处可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