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国星:坚守裁缝20余载, 一针一线织情怀

 培训班背包 2018-09-27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裁缝制衣作为一个“刚性需求”极大的行业,曾经是一个很吃香的行当,入百家门、吃百家饭,备受人们的尊重。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裁缝这一行业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圈。即便街头有家缝纫店,往往也都生意清淡。



汪国星的小小缝纫店就处在屯溪长亭路一个不起眼的街面上。“国星服装店”那块门店招牌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打, 油漆也脱落了不少,牌面上也现了许多裂纹。显然从这些斑驳的历史痕迹里,可以窥探汪国星几十年如一日对裁缝职业的坚守和执着。


十几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放着一张裁剪布料的工作台板,一台“飞人牌”缝纫机,一台老式锁边机,各式各样的布料和已经做好的衣服挂满墙面,缠绕在卷轴上的丝线琳琅满目。汪国星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画线”、“裁剪”、“锁边”、“缝纫”、“订扣”、“熨烫”等工序。




今年49岁的汪国星不是屯溪当地人,20岁那年,在“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观念影响下,他从休宁流口深山区左源村的老家来到屯溪拜师求艺学裁缝,希望依靠手艺来改变自身命运。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果不其然,在师傅的帮传教下,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2年多的学徒期满后,他便开始独立门户经营了这家裁缝店,而且一干就是近30年。



“90年代初期,屯溪街头经营百货服装店不是很多,通常是顾客在店内选购好面料或自己拿一块面料来裁缝店,然后根据顾客的身材大小量身定做,顾客只需要按指定的时间来取衣服就行了。那时候开裁缝店,生意是蛮好的。动作麻利的话,衬衫连裁到做每天可以做4-5件,裤子正常的话1天可以做8条。有时候手工活比较多,一个人根本就来不及,即使招了几个徒弟帮忙,还是有做不完的活。”提及往事,汪国星依然难掩内心喜悦。裁缝这个老行当,穿针引线、量体裁衣看似古老,里面却蕴含着传统的东西,那就是必须要有一颗匠心。汪国星说,一件服装的制作无非是三大过程:裁剪、缝制和后期整理,从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经过量身、设计、画版、裁剪、缝制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可每个环节都考验着技能和做工。比如,裁剪就直接决定着服装的款式是否与设计意图一致、服装的规格数值是否符合要求、服装的结构是否合理、用料是否经济等等,而通过精致的手工制作的缝合处更能体现衣服穿在身上是否合身和舒适。


可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服装的品位越来越高,老式的裁缝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逐渐走向衰落。现在除了老年人和一些形体特殊者,中青年几乎没有人光顾他的裁缝店。汪国星说,尽管当下机器代替了手艺人,裁缝几乎被边缘化,很少被人提起,但这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初心。虽然钱挣得越来越少,汪国星每天照旧踩着那台老式脚踏缝纫机,“哒哒哒……”地缝制着内心深处那份不朽的情怀。显然对于裁缝这个行业,汪国星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那已经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