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本原—2700年前第一部解读易经的书11

 wlr6688 2018-09-27

要想学《易经》,就要去读《易经》原文,也要读老徐的这些文章。


它们很生涩难读,但没有捷径,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有一天豁然开朗。


老徐是读懂《管子》才读懂易经的。《管子》不但是人类现存第一部书,也是第一部用文字解读易经的书。


这是老徐第一个研究发现的。


论道,还是一个世界的本原问题。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世界万物都有道生。《管子》也以道为世界的本原。《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虚而无形的道是万物依赖生存的根据,也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

       

管子的道,是绝对的、抽象的。《管子.形势》说:“藏之无形,天之道也。”  《管子.心术上》说:“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无而无形谓之道。”《管子.内业》说:“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道之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管子.心术上》说:“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正因为道无形无声,不可说、不可感,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它超越了有形有声的万物从而具有了统摄一切的绝对性。

    

道是实在的可认识性。道为万物之原与物质存在。《管子.心术上》说: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又说:“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走牛),无所位(走牛)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又说:“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


《管子.心术下》说:“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又说:“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内业》说:“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可见,《管子》将道说成是无形、无名、无声、无为的东西。但是,道的“虚静无为”只是指道本身没有具体事物的种种规定性,它“可以安而不可以说”,但并非指道是绝对的虚无。管子其哲学超越前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不是用具体的事物或物质结构来解释宇宙的形成,而是从种种物质形体中抽象出一个“道”来。它所反映的物质也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不能为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只有用理性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但是,从道内在于天地万物、体现于天地万物之中而言,它是天地万物的属性。因此,道虽然是无形无声不可感知的客观存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认识它、感知它、了解它。因此,《管子.心术上》说:“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这里的“神”,其意大致与道相同,所谓虚其欲,就是静观默想,尊重客观事实,不以主观意志强加于其上,这样就可以认识道,即认识客观规律。

    

道是不可违背的。《管子.君臣上》说:“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大王天下,小君一国,其道临之也。”道虽然是客观的存在,但由于是抽象的规律而不是具体的有形有色的物质,因而是存在于虚处的。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出现,能认识它并顺应它,道的运行就可以畅通无阻;反之,道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但是,没有道就不能治民,没有道就不能理财。大到统治天下,小到治理一国,都是道在其中起作用。因此《管子.内业》说:“道也者……事之所以败,所得以成也。”人如果能够认识它、掌握它,那么,就会“大道可安”(《管子.心术上》)。

       

道是永恒的。《管子》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大自然四时的周而复始,具体事物的生生不息,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朝代更替,都无一不向着它各自的对立面转化。因此,《管子.侈靡》篇便总结、抽象出“其德为满,其虚为亡”、“阴阳时贷”的结论。《管子》进一步指出,满为损减的开始,虚为新生的开始,阴与阳是时时交替运行的。“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并认为这就是“天地之纪”(《管子.白心》)。于是,在《管子.重令》中提出了“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的科学论断。这与《老子》物极必反和帛书《经法》中“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事之理也”这一万物变化规律一脉相承

    

《管子》认识到天道的运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之所以认识和掌握天道,是为了使自己适应天道的变化规律,而不要去强行改变它、违背它。《管子.内业》篇说:“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安以意。”因此,《管子.版法》主张“法天合德”。《管子.白心》篇说:“效夫天地之际”。也就是要求人们顺应天道、效法天道。这正如《管子.侈靡》篇所说:“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必因天地之道。”因循天地的自然规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治世原则,否则就会“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管子.君臣上》)。因此,《管子》希望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遵循法天象地的准则。《管子.势》篇说:“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先法后利,顺于天,微度人。”这种思想在《管子.形势》篇中也有表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这种顺天法地的思想,朴素地表达了《管子》尊重认识客体内在规律性,要求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管子》认为,遵循客观规律,并非在客观规律面前完全消极,无所作为。人们首先要认识、掌握这些客观规律,做到“知道之纪”。其次,人们要运用这些规律,积极地掌握、利用

天时地利为人类造福。《管子.牧民》篇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认为在天道面前,一方面,人不能违背它,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们又要努力地把握它、利用它。《管子》的这些思想为后来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出现提供了依据。

       

关于世界的本原,西方《圣经》开篇:“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是西方的创世纪。

       

国的创世纪与西方的创世纪异曲同工。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关于宇宙的起源,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盘古开天地”。盘古,是一个传说中的巨人,他一直处在昏睡的状态。有一天,他忽然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于混沌的状态当中,盘古很生气,摸起手边的巨斧,奋力挥舞起来。奇迹发生了,原本的一团混沌,经过盘古的劈砍,清气上升,形成了天空,浊气下降,形成了大地。觉醒的盘古立于天地之间,顿感心情舒畅。接下来,盘古用自己的身躯化成了大地上的山川平原,血液化成了江河湖海,双眼化成了日月……

    

虽然这个故事很原始,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去揭开《周易》符号的面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在古人的意识中,宇宙不是立体的,而是平面的。宇宙的中心是我们所处的地方,我们头顶是天空,脚下是大地,所以构成古人的宇宙观,或者说空间观的,是天、地这两个最大的参照物。于是,搞清楚宇宙是怎么来的问题,在古人那里就是想清楚头顶的天和脚下的地是怎么来的。按照神话故事中的说法,形成天地的,是盘古这一通挥舞,从混沌中分出了两种物质,一团清气和一团浊气。神话故事中的这两个元素,也是《周易》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周易》把它们称为“阴”与“阳”。

       

《管子》也讲到了“气”和“精气”。“气”在《管子》中共出现119次,“精气”在《管子》中共出现5次。“精气”的概念也是由《管子》创造。《管子》中的精气论,将精气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这在所谓《管子》四篇(《心术上》、《心术下》、  《内业》、  《白心》)中有明确的表述。“气”作为中国哲学传统范畴体系中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基本范畴之一,它也是古代用以标志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存在范畴。而“精气”概念则是气的逻辑起点。精气同水地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气是构成万物最精粹、最细微、最基本的微粒。它同道一样是“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的。其构成物质细微到内部也没有间隙,而不可再分。也正因为其细微至极,所以又会“虚而无形’。而这种无限小的精气,又“其大无釙”,充满于天地之间,具有无限性,因而也可以说是无限大。整个物质世界就是这种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体。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那个与精气内涵与外延相同的道,也必然是一种物质的形态,是客观的存在。

   

《管子》中的气和精气与道是相通的,能变化则是气自身所具有的能动性。一方面,任何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都是气的运动变化所带来的。《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另一方面,气和道是一体的。《管子》主要以气的概念来揭示“道”的运动变化性,也就是揭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性。“道”是流动变化的,《管子.心术上》说:“遍流万物而不变。”《内业》也说:“夫道者,……其往不复,其来不舍”,揭示了天地万物生化的无限;“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钋”,则揭示了气的变化有不同层次,大而言之,有天上的日月运行,小而言之,有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其细无内”是说气化运动的内在层次没有最里面的边界;“其大无外”是说气化运动没有外在的边界。《管子.内业》说:“道也者,通乎无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则更说明了道的运化具有无限性,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道的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这就从主体的角度揭示了事物现象是处于不断的生成演化过程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