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屿之岸水之滨 2018-09-27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生词,联系语境选择“够”的义项;辨析“谎”和“慌”的字形。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一两则寓言故事。

,(读懂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读懂一则课外的寓言故事,并学习仿写寓意。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中有三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看图讲述三则故事。(随机板书小课题)

二、精读课文

(一)异中求同,提出话题

,.这三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狐狸、牧羊孩子走出来说话了(出示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

评价:这么酸的葡萄不吃也罢。

评价:读出惊慌失措的语气。

评价:你读书的声音多么美妙。

师:这三句话,说话的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一个

1/6页

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比较是思考的一个办法,比较能产生新的智慧。

2.板书“谎”。说谎的时候心会发慌,板书“慌”,书中有一个词:“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区别两个字的写法。

3.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他们说的都是谎言,(相机学习相关句子,指导学生阅读)

a(葡萄酸吗,

b(说这话时,真的有狼吗,

c(蝉的声音,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三句话放到故事中去读读,思考那两只狐狸和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都要撒谎呢,带着这个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读一读,找到具体的词句,可以用笔写一写你的感悟。

(二)同中求异,细读课文

1.细读“酸葡萄”

(1)学生交流想法:为了吃到这葡萄,它——“够”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释:?数量上可以满足需要;?达到某一点或某一程度;?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

(2)抓住“直流口水”“想尽”“回过头”写想吃;抓住”白费劲”“只好”写吃不到。

(3)指导读

师:那些葡萄晶莹剔透、非常诱人,馋得狐狸牙齿格格地响,可是它眼睛看得到,嘴巴吃不到,想一想,这里的酸是什么意思呢,

2/6页

心里酸溜溜的,就把甜的说成( ),把好的说成( ),把美的说成( )。这个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

(4)指名读,评价,再读。

(5)师:所以狐狸说这个话是“安慰自己”。用一个成语来说,叫做“自欺欺人”(板书)

现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狐狸先生这句话,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了。

(6)训练(出示)指名读:学校要举行书法比赛,好多同学都在努力练习,唯独张兵不认真。比赛结果一出来,张兵自然是名落孙山。看见获奖同学上台领奖,张兵说:“在学校拿个奖有啥稀罕的~”

《狐狸和葡萄》中的这个狐狸说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无能为力的表现。

(出示:)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没有成熟。

(7)齐读

2.细读“狼来了”

(1)学生交流想法:抓住“好几次”“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

“狼来了~”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

a(看来,虽然它嘴里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心里却是很(表情,等着看好戏)„„

b(抓住“吓坏了”“慌忙”大叫,指导朗读。

(2)(引读)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

3/6页

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师:真的很着急。感觉表情皱眉、哭相。非常好,读牧童第二次喊“狼来了”把牧童的紧张求救的语气读得非常到位。

(3)(引读)可是没有人来帮忙,他继续大喊(齐读)——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4)牧童这次说的是真话,却没有人来帮忙。书中用一个转折词告诉我们这个结果,哪个词,换哪个词,齐读这句话。

(5)揭示寓意:你能告诉牧童这是为什么吗,

3.细读“奉承话”

(1)抓住“圈套”换词理解,美丽的谎言后面有个——“圈套、陷阱、阴谋”。

(2)狐狸是怎么精心编织这个美丽的谎言的,嘴上真是像抹了蜜一样甜。指导朗读。

(3)用同样的办法,狐狸又骗了谁,为什么乌鸦会受骗,而蝉没有受骗,这是一只( )的蝉,

(4)让我们再从语言中认识这只狡猾的狐狸和聪明的蝉。

(5)分角色朗读。

(6)师:多么聪明的蝉啊~它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出示:)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吃一堑,长一智;前车可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训练: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

4/6页

师:只要我们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就算是个聪明人。(板书:吸取教训)

这句话是从蝉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这只经常编织谎言达到自己阴谋的狐狸的角度来说呢,你想对狐狸说什么,

师:“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三)异中求同,整体建构

师:看来,三篇课文都与这个“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谎言,是为了捉弄别人;大树下的狐狸的谎言背后,是设下的圈套。

1.下面默读课文,看看这三篇课文之间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则寓言故事的结尾都讲了一个道理。

2.出示三句话:我们把这三句话来读一读

师:《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故事的最后用精练的话点明大道理。这一句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则寓言故事都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生动有趣。

3.我们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

4.想想为什么这些故事会流传下来呢,

“有道理”“有说服力”“耐人寻味”“有趣”。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让我们也来做个小伊索,为下面这个故事添个有说服力、耐人寻味的结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