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秦国灭蜀和修建都江堰的重要意义

 文献资料pzh 2018-09-27

         在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公元前256年,蜀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都江堰。这两个事件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秦国灭蜀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南方有两个国家,蜀国(现在的四川地区)和巴国(现在的重庆地区)。当时,秦惠文王对秦国灭蜀还是攻打韩国犹豫不决,秦国大将司马错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说:“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惠文王听后觉得司马错说的完全有道理,于是在公元前316年,便派司马错为将率兵攻打蜀国,司马错一举灭掉了蜀国,而后又乘胜灭掉了巴国,使得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从而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秦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秦国的统一中国立下了大功。
        成语故事《贪小失大》写的就是蜀国被秦国攻占的故事。当时蜀国的君主非常贪财,听说秦国要和蜀国友好,并且秦王要送蜀王藏有金粪的石牛,蜀王派了大量民夫修筑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正当蜀国军民毫无准备之时,秦军从“石牛道”攻占了蜀国。

(二)修建都江堰

战国末期,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公元前277年—前250年)。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经过20余年的努力,于公元前256年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连环画《李冰》是有关李冰父子带领人民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鱼嘴分水堤将岷江的水分为两股,分别从内江和外江流向下游修建的灌溉渠系,由于分水合理,消除了水患,使原来是湖泊沼泽的川西变成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修建飞沙堰等措施,使内江的泥沙自动排泄,因而经过2200多年,都江堰未被泥沙淤积,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都江堰灌区建成初期,可灌川西平原14个县,约500万亩(现在可灌1000多万亩)。成为当时秦国的大粮仓,同时,修建的灌溉渠系也方便了水路交通运输,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46年,秦国在关中平原修建了另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经历10余年)(见成语故事《土壤细流》),长150公里,灌溉面积达280万亩,使关中平原成为秦国另一个粮食基地,为秦国统一中国完成了经济上的准备。由于泥沙淤积,郑国渠发挥灌溉效益仅100余年。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