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成长经验分享,值得中医爱好者反思,学习中医要脚踏实地

 无声的年轮 2018-09-27

不少人都感叹

如今的中医越来越不姓“中”

在学校里,既学习中医,还要学习ABC,不识药性、不懂炮制方法,但考试却都是高手

这样的培养中医的方式,真的好吗?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看一看那些国医大师们,他们的成长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国医大师孙允中,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祖籍沈阳,父亲是位遐迩闻名的医生。在家庭熏陶下,我九岁的时候,就已认识一些中药了。但是,这个本来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没继续多久,十一岁母亲死后,后娘入门,我这个曾经是双亲的宠儿,一下子变成了家庭的弃子。多亏姨妈把我收养起来。

大概是“寒梅初放”的缘故吧,我十六岁就发愤学医,手捧“四小经典”,每至午夜。二年逝去,我念熟了《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和《医学三字经》。以后,继续以三年时间背完了《医宗金鉴》的全部内容。这样,我粗知了一点正骨和运气学说,略通了一些四诊和名医方论,熟悉了伤寒和各科疾病的预后转归、审因辨证及治疗方法,且已经能够处理一些多发病和常见病。于是,便在沈阳泰和堂顶门立户,挂牌行医了。”

名老中医成长经验分享,值得中医爱好者反思,学习中医要脚踏实地

国医大师裘笑梅,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从师五年中,我日里侍医抄方,夜晚读书做功课。那时,老师除规定读书篇目,须日日坚持诵读外,还按日出若干思考题要我作答,他每天批闯检查,至甚严格。

那年代,要学医读书也真不容易,肩上还有一副生活的重担。我迫于家庭贫困,每天下午去小学兼任语文课,以补贴家用和购买书籍。晚上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几乎常常挨到午夜以至通宵达旦。那几年,虽是艰苦,却为我步入医林打下了基础。我不但读了许多医学典籍,学到了一些临床 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习医求学问的能力。”

名老中医成长经验分享,值得中医爱好者反思,学习中医要脚踏实地

老一辈的国医大师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经历过新中国初期的艰难困苦

但这也是让促进他们成长的原因,艰难的学习条件、环境,才使得他们发奋读书

反观如今的学生,一个个吃的好,穿的暖,整天反而抱怨学习压力大,隔三差五出去旅游,美其名曰“放松心情”

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地,沉下心来学习,是不能够学到真本事的

最后,借用孙思邈《大医精诚》里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