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道监察御史蔣文旭家族史

 九歌珍藏阁 2018-09-27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蔣;请点击上面“天下蔣氏”关注,拥抱天下蔣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蔣氏文化,共建繁荣蔣氏,传播蔣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十二都村位于诸暨市应店街镇境内,由前十、庄院、堂楼下三个自然村组成,整个村落按“金、木、水、火、土”规划布局,五行齐全。东:南泉岭为木;南:纛山为火;西:梳头山为金;北:茅篷庙山为水;中:前孟为土。这里环山如城,乃钟灵毓秀人居福地。


十二都古称夫概、概浦、概里。相传战国吴越争霸,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之弟、大将夫概战死于此,为纪念他而得名。十二都也称“南孟故里”,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


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民国版1929年《暨阳孟氏宗谱》记载,当时金兵南侵,二帝北掳,哲宗皇后孟相临朝监国,命内侄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孟子47代孙)护帝南迁,开基浙江,为迁越始祖。其幼子太尉孟德载,字仲博,以勋戚南渡著功绩,授诸暨开国男、环卫上将军昭佑明应侯,于绍兴十七年(1147)择夫概里十二都定居,成为诸暨孟姓始祖。


另据乾隆《浙江通志》、光绪《诸暨县志》记载,宋乾道庚寅年(1170),奉宋孝宗御旨,诸暨县令沈绂主持在夫概里初建“南孟子庙”。宋高宗还御书“仁寿堂”堂号、御题“南孟大宗”匾额。自诸暨建有“孟子庙”,这里的孟氏后裔就有“南孟故里”之说。


十二都村内现存业绍三迁、诗礼传家老台门、清朝乾隆帝赠“端范夫人”(孟母)石碑、“南孟子庙”、贞女祠遗址等,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


传颂后世的贞节才女孟蕴,字子温,南宋信安郡王孟忠厚的后裔,孟子五十九代孙,明代著名诗人。父铤,字彦益,绍兴府诸暨县学生员。据说,孟蕴出生时,天降彩虹,被誉为“奇女”。她自幼天智聪慧,知书识礼,能文善诗,工于绘画,才名闻于乡里。被里蒋才子蒋文旭聘为未婚妻。


《乾隆诸暨县志》记载,蒋文旭,年仅十七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考上乡贡进士,被授予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湖广。他风雅才俊,颇得当时的大文豪——浙江同乡宁海人方孝孺赏识,成为其门生。 


一日上朝,皇帝朱元璋因为原先所立太子朱标去世,欲直接传位于他喜欢的孙子朱允炆。此与祖训的皇位继承制度不符,但文武百官惮于朱元璋嗜杀的脾性,缄默不敢言。初出茅庐的蒋御史刚正不阿,即刻奏本反对,致使龙颜大怒,下令赐死。


御史大人的椅子还没坐热,就稀里糊涂地死于君王“虎口”之下。稍后,朱元璋就悔悟,觉朝责过严,于是下令派人释放,但为时已晚。蒋文旭死前还北向拜谢皇上曰:“苟有裨于国,臣敢偷生?”那年蒋文旭年仅24岁,孟蕴19岁。


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情地击碎了少女的梦想,让孟蕴猝不及防。蒋文旭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正在筹办嫁妆的孟蕴闻此噩讯,哭倒于地而告母曰:


“我已订婚蒋氏,虽然尚未过门,但也是蒋家的人,如今文旭已死,我要以妻子的身份护送其回家。”母亲拗不过她,于是孟蕴穿上白色丧服,里面却是早已准备着的红色婚装,来到蒋家,征得蒋父蒋母同意之后,遂将婚礼丧礼一齐办了。之后便留在夫家,服丧三年,侍奉公婆,尽人妻之责。


不久,蒋文旭父母因为思念儿子,悲伤过度,相继去世。五年之后,孟彦益遂将孤苦无依的女儿接了回去,在老家一个叫做后岩的地方,为她造了一座房子,房前植以柏树,名之“柏楼”,既包含着对蒋文旭的纪念(旧时之御史府植有柏树,亦名柏台),也象征着女儿如同柏树一样坚韧与贞洁。


“南孟故里”景观颇多,有孟庙礼器、古墪文社、里仓义积、夫峰峭石、概浦晴涟、玉京仙迹、悟性禅寺,它们与柏楼一起,共称“概里八景”。


从此,孟蕴终日在柏楼上寒窗苦读,吟诗绘画。只有一名侍女仆相随,亲戚来探望,只是在楼下隔窗拜揖而已。“绣衣御史柏为台,乌府庭前夹道栽;今日霜雪无可睹,为君植此寸心摧。”她常常以诗言志,明竹菊之心。


一直到孟蕴五十多岁,宣宗当朝之时,朝廷为蒋文旭平反了。


此后,她开始为当地少妇室女训解《孝经》、《内则》、《女诫》诸书,凡有关纲常风化者,辄反覆阐明不置。创作了《咏竹》、《咏菊》、《雪》、《秋荣》、《抚琴》《画松》等150多篇诗词,辑成《柏楼吟》。《暨阳孟氏宗谱》有详实记载,如:闺词“夫隐泉台夫路通;千思万想总成空,妾心从一无他率;欲树贞操闺阁种,自古纲常没变通,纲常千载赛长空”等。这些诗词,记述的是孟蕴独栖柏楼的岁月,以及她品味这些岁月时留下的心迹。


八十岁那年,关于孟蕴对蒋文旭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传到了宫廷,感动了文武百官和万岁爷,于是下诏宣孟蕴进京。九十岁那年,孟蕴再次被宣入京面圣。最后以93岁高寿而卒。至死头发乌黑如初,无丝毫白发,人称“黑发姑婆”。


孟蕴的生辰、死辰都是重九日,74年的守贞岁月,造就了她传奇的一生。她的事迹及诗作后被直隶监察御史蒋玉华、翰林侍读黄文莹奏报皇上,因此获封“贞女夫人”,建坊立祠,表彰贞洁,以励风化。明代知县刘光复也申请朝庭,建贞烈祠,以表彰孟蕴坚贞高标,并把十二都誉为“风教之基地,耕读之典范”。


《乾隆诸暨县志》卷十三详实记载:“孟贞女祠,在十二都孟子祠侧。宣德间,巡按蒋玉华、翰林院侍读黄文莹以事疏请於朝招旌,其门建坊立祠……”,“贞烈祠,在县东五里旧属官亭遗址,知县刘光复申请建祠以祀孟贞女蔡烈妇”。《暨阳孟氏宗谱》还全文收入了圣旨。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虽贞女祠已不复存在,但重修后的“南孟子庙”就坐落在南泉岭上,南孟故里的牌轩就立在十二都村口,文化薪火,代代相传。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南宋年间南孟一族护驾南迁的故事、明代孟氏贞女孟蕴的故事口耳相传。每年的四月初二,这里还举行“孟子祭祀大典”,“仁义礼智传家远;忠孝廉洁续世长”,受“南孟史事”洗礼成长的孟子后人,以歌颂祭典的方式铭记祖先训导,也赋予十二都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伤心的贞女孟蕴




洪武年间,政治黑暗。在政治上,皇帝残暴,屠杀功臣;在文化上,程朱理学盛行,摧残人性。贞女孟蕴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她的未婚夫蒋文旭被皇帝赐死,她为未婚夫守节一生,终身不嫁。




孟蕴,女,字子温,南宋信安郡王孟忠厚的后裔,孟子五十九代孙,浙江诸暨夫概里(今属诸暨十二都)人。孟蕴父亲孟彦益,因为懂得经书被朝廷征为诸生祭酒,管理一些教育工作,母亲章氏,出生在诸暨青山的书香门第。


据说,孟蕴出生时,天上降下了彩虹,飘到了孟彦益的家庭里。算命先生对孟彦益说:“这个女儿生得十分端庄美丽,长大后一定能嫁上奇男子。”


孟彦益非常注重女儿的读书成绩,从小就对她进行了培养。孟蕴不负父母所望,聪敏过人,不仅文章诗赋写得好,而且做人也礼节周到。读书之余,她还画墨兰,风格文雅,被当地称为才女。




诸暨里蒋村才子蒋文旭,在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考上乡贡进士。年仅二十四岁,被授予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湖广。蒋文旭听到孟蕴的名气后,特地到孟彦益家订亲,准备娶孟蕴为妻,婚礼尚在张罗之中。


有一天,蒋文旭上朝,正好碰上朱元璋皇帝心情不佳,打算废除太子,年轻的蒋文旭不知官场上的黑暗,皇帝的残暴,诚心诚意地上疏劝谏,不料触怒了朱元璋,被下诏赐死。没有多少时间,朱元璋后悔了,派人释放蒋文旭,可惜人已经死了,朱元璋只好下令把蒋文旭的尸体送回家乡。


蒋文旭的尸体运回家乡这一天,孟蕴才知道死讯,大哭在地,对她的父母亲说:“蒋文旭的生前已经同我订好了婚约,我就是蒋文旭的妻子了。现在,蒋文旭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给我一双靴,我要跑到蒋家,做蒋文旭的妻子。”孟蕴父母爱惜女儿,没有同意她这样做。


朝廷官员抬着装着蒋文旭尸体的棺材,路过了孟蕴家门口时,孟蕴从门缝中跑出来,她外面穿上一身白色的丧服,扶着棺木赶到蒋家。孟蕴的父母亲也对她无可奈何。


到了蒋家后,孟蕴外面穿白色的丧服,里面穿准备结婚的红衣服。经过蒋文旭的父母亲同意,活着的孟蕴同已经死了的蒋文旭办了婚礼。婚礼后,孟蕴正式成了蒋家的媳妇,按照封建的礼俗,孟蕴不能再出嫁了。


不久,蒋文旭的父母亲由于儿子死后,伤心过度,相继病死,年轻的孟蕴无依无靠了。孟彦益把女儿孟蕴接回了娘家,并选择了诸暨后岩这个地方,为她造了一间房子,前面种了柏树,号称“柏楼”,意思是孟蕴的贞洁象松柏一样。


孟蕴就住在柏楼上,准备了一百多卷书,每天都阅读诗赋文章,基本上不走下楼梯。


孟蕴在柏楼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现在,这些诗词已经大部分遗失了,只有少量保存了下来。


其中有《雪前送柏》诗,还能看到孟蕴的文采:

“绣衣御史柏为台,乌府庭前夹道栽;

今日霜雪无可睹,为君植此寸心摧。”

有一天,柏楼后面的梅花盛开,孟蕴赋了一首《老梅》诗:

傲雪经霜已有年,凡花未许与争先;

乘骢人去无骢折,留得清香满人间。


这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志向,孟蕴的诗词有几百首,大多是她为丈夫守节忠贞不渝而抒情的。


当初,孟蕴在蒋家时,有一天,蒋文旭的有一个侄媳妇童氏,她对孟蕴说:“姑姑对爱情的忠贞程度可以感动鬼神。”孟蕴听了后只是淡淡的一笑。


从此以后,孟蕴和童氏就成了好朋友,俩人好象亲姐妹一样。孟蕴还为童氏写了一首诗,名为《与童姬夜话》:

树底蜩螗聒耳,窗前蟋蟀齐鸣。

话绪无端搅断,明月天际云横。


又有友人给孟蕴送了荔枝,对孟蕴开玩笑说:“这时杨贵妃吃的荔枝,你为我作诗,我就给你。”孟蕴推却,并作了一首诗:

金盘谁荐紫袍新,野骑无端扰汉津。

纵使夷齐心不易,难将青眼笑红尘。


孟蕴活到八十岁那年,关于她对蒋文旭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传到了皇宫,皇帝特意下旨要求接见孟蕴。于是,八十岁的孟蕴被人抬着轿,从浙江诸暨一直抬到北京皇宫。


这一天,明朝皇帝出来见孟蕴。出于好奇的孟蕴抬头看了一下皇帝的龙颜。这个皇帝立即说:“你还想看男人的面容,还不算贞洁。”孟蕴遭到了皇帝嘲弄后,又被送回老家诸暨。


九十岁那年,孟蕴年事已高,走路也走不动了。皇帝又心血来潮,要召见孟蕴。孟蕴又只得从浙江诸暨抬到北京皇宫,这一次皇帝召见后,感到确实年龄已大,不可能有什么理由证明她不贞洁了。于是,特地给她封了一个“贞女”的称号。


孟蕴回到诸暨后,依然写诗作赋。九十多岁的高龄,头上没有一根白头发,人们都称呼她为黑发姑。


孟蕴活到九十三岁才病死。出生和病死的一天,都是重九日。孟蕴死后,当地的老百姓为她建立了牌坊,号称“贞女牌坊”,当地妇女对她祭祀不绝。


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蒋玉华、翰林院侍读黄文莹等人向朝廷提出上疏,要求朝廷为孟蕴建立牌坊和建立祠堂,明宣宗下诏:在大寒日朝廷派遣官员到孟蕴墓前祭祀,公家出一定的资金为孟蕴建立祠堂和牌坊。




孟蕴的牌坊建立了二个,一个是在孟蕴的夫家,另一个是在孟蕴的娘家。孟蕴的祠堂设立在浙江诸暨十二都,在当地孟子庙的旁边。


孟蕴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孟蕴还没有出嫁,未婚夫就死了,这个原因导致她从此终身不嫁。作为一个女人,从贞洁上来说,她是值得赞许的,但对她的命运来说,是悲惨的。孟蕴的悲剧,是她本人受了程朱理学的影响造成的,有“贞女不嫁二夫”的腐朽思想观念。


孟蕴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西溪蒋氏入川与融合的见证




平桥牌坊


平桥牌坊,又称蒋陈氏之节孝坊,位于广安区河街平桥西侧,建成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为表彰蒋德晟之妻蒋陈氏奉旨赐建而成。这座牌坊,是西溪蒋氏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融入地方的见证,同时也反映了移民文化与我市现存历史文化遗迹的紧密关系。


西溪蒋氏,指由湖南永州府祁阳县移民入川、后常年定居在西溪河岩头村蒋家坝一带的蒋姓家族。据新修《蒋氏家谱》记载,西溪蒋氏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湖南永州府祁阳县迁来,入川第一世为蒋良弘。这一年,蒋良弘刚刚遭遇了丧妻之痛,或是迫于生计,或是迫于官府强制措施,他不得不含泪忍痛,携带幼子由楚入川,最终在广安州城正街买得房产安家落业。良弘的长子啟昌,跟随父亲入川时年15岁,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之上,又买得西溪河岩头上何家湾宅院及田产,蒋家后人多居在此。


啟昌生育六子,并对六个儿子的正身立业倾注了许多心血和资产。其中长子蒋仲仁,因援例纳捐,成为乾隆朝例贡;三子仲潮,由监生加捐授湖南长沙府州判;四子仲泮,监生加捐,由从九品调任江西萍乡县典史;五子仲澂,附贡援例,授湖北巴河司分司。在啟昌的教育下,仲字辈六兄弟取得了仕途荣誉和成就,奠定了西溪蒋氏在广安生存发展的基础,蒋氏后人发展至今,历“德、永(一)、卓、冀、琼、枝、秀、鹏、程、志、显”十一代,均是仲字辈六大房发展而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修路建桥是为百姓谋福利、留美名、传千古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通过纳捐入仕的一条捷径。蒋氏家族深谙其道,对移民家族而言,积极为地方发展交通,投身公益事业,对于获得身份认可、融入地方文化尤为重要。蒋仲泮、蒋德昇便是积极造福乡民的代表。


旧时广安州州城交通条件很不发达,渠江、西溪河将州城的东、西、南三面包围,过渠江只能靠渡船,西溪河上在清初也仅有几座小桥,多数道路都是土泥巴路,雨天泥泞难行,少数主要干道铺设青石板,就已算是通衢大道了。


蒋仲泮积极投身于通渡、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为广安老百姓交通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他先是捐资造义渡船,由广安州东门至龙门渡,“以渡行人,往来便之”;告老还乡之后,又在西门外老鹰岩下捐修青云桥,解决西溪河渡河难题,并将地势陡峭的观音岩斜坡扩宽二尺许,放平一丈余,自此铺墁石板大路三百余丈,直达小西门,往来通衢,行人便之。这条石板大路,即成为由城北小西门出翠屏山,西赴岳池、南充、成都等地的西驿道。在西溪河大路旁,仲泮还修建了灵泉山寺,据州志记载,寺庙后的石岩有泉水一泓,能治愈众疾,州牧钱国瑞题“救命水”三字。此外,仲泮还在黄泥坝捐修中和桥,因同治年间大水冲垮,后监生龙光宗捐资移建上游,即今天的致中桥。


蒋德昇,仲澂之子,其捐修平滩桥的事迹亦被载入《广安州志》。平滩桥即今平桥,位于西溪河注入渠江的平滩口之上,乾隆年间新建,最初架木为桥,后因大水泛滥冲毁,嘉庆十五年(1810),由监生蒋德昇捐金补修,道光癸未年(1823)改建为实腹式五孔拱券石桥。


封建社会,女子为亡夫守节,上奉公婆、下育后嗣,是官方礼教所推崇和倡导的。因此,凡是妇女年少苦节,又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达到一定年限后就有机会蒙恩奉入节孝祠,载入州志。在清朝,遵守封建礼教贤媛、节烈之妇究竟有多少,无法考证,而仅被《广安州新州志》纪事或题名的节孝妇就多达660多名。西溪蒋氏定居广安后,强调“忠孝为本”“敬奉双亲”,并将守节尽孝的品行作为传统美德,代代遵循。蒋家从入川第三世到第六世均有因节行孝德而题请旌表、入忠烈祠、载入州志的,她们分别是:第三世蒋仲澂妻蒋谢氏、第四世蒋德晟妻蒋陈氏、第四世蒋德昱妻蒋彭氏、第五世蒋一魁妻蒋姜氏、第六世蒋卓勋妻蒋郑氏。


位于平桥西侧的蒋陈氏牌坊,便是蒋氏家族女性节行孝德的代表和见证。蒋陈氏,26岁时丈夫去世,艰苦守志,在世时扶危济贫、好德行善、乐于助人,90岁去世,守节64年,道光十一年(1831)请旌,在州南平滩口奏请建立蒋陈氏节孝坊。整个牌坊采用石质,用料考究,结构紧密,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四柱三间三重檐,宽7.82米,高12米,显得庄重威严。横梁之上置石斗拱、石阑额,硕大坚实,斗上高脊飞檐,舒展开朗。坊上雕刻极为精致,人物、花草、祥云、瑞兽等雕刻图案应有尽有,尤其是十只不同形态的石狮嬉戏一条绶带,谓之曰“金狮解带”,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牌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阴线刻等,布局得当,疏密有致,将所有题材完整、立体地呈现出来,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文化大革命”时期,牌坊上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字被泥浆、白灰覆盖。牌坊东面上端牌匾书“圣旨”二字,昭示牌坊乃皇恩浩荡,钦命建造。二层横梁上楷书“蒋陈氏之节孝坊”,下方牌匾“□□贞风”,再下方为纪事匾,讲述牌坊主人蒋陈氏年少守节、“奉衰妇于堂上”“抚幼子于庭前”的感人事迹和品德,末尾题记“大清道光十六年丙申岁孟夏月建立”。牌坊西面与东面布局相似,二层牌匾书“德□气正”,下方纪事匾讲述各级官员逐级上奏建坊的过程,其程序大致为“广安州训导、广安州学正转详(转详即向上级呈报)——广安州知州转详——顺庆府知府转详——□□□转详——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转详——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转详——督察院右都御史题奏”,经七级官员层层上奏,最后由皇帝批准赐建。


西溪蒋氏自“湖广填四川”移民至广安,虽不是名门望族,少有名宦高官,但他们热心公益,修建青云桥、西驿道、灵泉寺、中和桥,补修平桥,崇尚礼节道德,赐建节孝坊,在广安的历史变迁中留下了家族的印记,成为移民家族融入地方的一个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