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醉兰亭 白头翁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9-28

千年醉兰亭 

白头翁

 

兰亭有名,享名千年。其名概出於王羲之,王羲之作《兰亭序》,其序醉千年,而序中推崇的正是兰亭此地。否则,兰亭有可能仍然“藏在深闺人不知”。王羲之言其所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非画家,然仅二十一个字就把兰亭之美述之备矣。其实兰亭之美,美在《兰亭序》上,美在王羲之的醉酒狂舞秃头笔上。

  亦非是我独有此言,且看柳宗元评《兰亭序》: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於空山矣。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多汇於此,皆非慕景而来。俱因慕名而至,慕王羲之之大名,崇拜《兰亭序》之大名也。连清康熙皇帝也如此,为兰亭题名。

  兰亭的每一处景,每一处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传说都离不开王羲之,都离不开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因写下《兰亭序》,从此享名“书王”。《兰亭序》自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起,再无人能超越这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谁不为《兰亭序》所醉?

  有研究者说,王羲之生之艰难,生不逢时。我之论恰恰相反,王羲之之所以能醉卧兰亭,醉中有“天下第一行书”,皆因其生之逢时。幸哉,东晋出了个王羲之,中国出了个王羲之。

  晋王朝是司马氏通过阴谋诡计,搞宫廷政变建立起来的。有人说,没有犹太人就没有资本主义,我言之,没有中国人可能就没有封建主义。司马氏的祖先司马懿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经典”,典型的阴谋政治家。阴阳八卦,明裏暗裏,阴险毒辣。其子司马昭果然是司马氏的杰出后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心想篡权当皇帝之心。

  没想到司马昭的后代,几乎个个都是司马氏之心天下皆知。野心都比其祖上大,但耍阴谋论本事皆不及司马懿、司马昭百分之一,这才有“八王之乱”,天下让这群只有野心,没有本事的司马氏子孙折腾得奄奄一息,几乎死掉。“八王之乱”之后,又是“五胡乱华”,直折腾得刚刚统一三国的大一统国家朝亡国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汉民族几乎被断人脉。

  那时候的中原大地,别说练字练得墨染池水,恐怕连坐下写字的安全、安静、安逸的时刻都没有,不是他杀过来,就是你杀过去,越是骨肉相残,越黑越兇越无人性。烽火狼烟,遍地战乱,赤地千里,白骨堆山。当年琅琊王司马睿跑到江南时,真乃历尽千难万险,几乎血溅周身。

  公元三一八年四月,晋之国都长安被匈奴刘曜攻破,十七岁的少年天子晋愍帝司马邺先是被俘,继而被杀,西晋灭亡。惊魂未定,只恐逃不过杀身大祸的琅琊王司马睿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竟然因祸得福,当了皇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晋元帝。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司马睿深知,他这皇帝之位能不能坐稳,全看江南士族和官绅势力。司马睿比他那些曾经封为王侯的司马叔侄兄弟都聪明,是残酷的战乱教育了他,依靠以王导为首的大官僚集团,总算渐渐把皇帝的宝座坐稳了,以致中国历史上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江南一带享受了相对的安宁与和平,而江北仍然是“五胡十六国”,打得人仰马翻,杀得血流成河。正是在这个时刻,羲之活得潇洒,官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刻,王羲之才有时间学字,有时间苦练,有时间修行,有时间成功成名。

  有些后人不知道何故,言王羲之做官很不得意,很不自在,是迫而为之。我以为王右军之所以成功,之所以醉享千年,正因为其为官,且此官不小,有职有权。否则穷得像杜甫一样,何有兰亭聚会?无兰亭聚会,何来兰亭诗集?何之有序?王羲之非右军将军,非会稽内史,怎能召集起像谢安、谢万等四十一人,“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以修禊事”?

  王羲之是达官贵人,王羲之是骚客文人,王羲之有閒情逸致,王羲之有诗情画意,王羲之还有那份热情,有那个身份,有那份财力物力。王羲之登兰亭一呼,江南才子、当地绅士官吏纷纷响应,非王右军还有他人乎?

  兰亭真世外桃源也。“八王之乱”后的中原,可谓水深火热,连帝王将相都朝不保夕。而王羲之在兰亭“修褉”,过着优哉乐哉的雅士贵族生活。有此雅致者,非王右军焉有他人乎?

  兰亭“修褉”可谓,谈山阅水,吟诗诵雅。这群人喝酒太雅以至於其喝酒之法在中国早已“绝版”。讲究“流觞曲水”,顺曲水排订座位,盛有酒的觞顺曲水缓缓而行,觞在谁的身边停住,谁就要吟诗一首或歌一曲,否则罚酒三觥。

  用现在的眼光看,王羲之玩得也高雅,玩得也心跳,玩得也“嘚瑟”,玩得也贵族。

  坦率地说《兰亭序》所收集进去的十五首诗都作得一般,酒中歌,酒中诗,应景之作而已。之所以享名千年,皆因为王羲之之序。序之文写得虽好,亦不足享千年圣名,关键是王羲之之字,龙飞凤舞,神舞仙作,折服天下人,光耀一千多年中华大地。人们仰望它,就像真诚信仰藏传佛教的善男信女仰望佛祖,仰望喜马拉雅雪山。

  《兰亭序》终於成为千古一书。

  让后人追趣探密的是,王羲之是如何写出这篇序的?醉中写。“挥毫製序,兴乐而书。”写完大醉。酒醒后,见序文中有改有涂,便以为酒醉所致,故振作精神,养足气力,重新提笔,重写达数十百篇,比较竟无一能胜过酒醉之作,连王羲之自己都感到,醉中挥毫乃“神助之作”。

王羲之酒量不大,嗜酒是其兴趣雅致,才能酒后作序,不至於醉得一塌糊涂。屈原之醉,多为忧醉;曹孟德之醉,多为真醉;曹丕之醉,多为诡醉;曹植之醉,多为傻醉;韩幌之醉,多为牛醉;韩幹之醉,多为马醉;张僧繇之醉,多为龙醉;李白之醉,多为佯醉;杜甫之醉,多为穷醉;怀素之醉,多为狂醉;阮籍之醉,多为死醉;顾恺之醉,多为美醉;吴道子之醉,多为吓醉;曹仲达之醉,多为微醉;赵孟頫之醉,多为半醒半醉;朱襄阳之醉,多为石醉;黄庭坚之醉,多为寻醉;苏东坡之醉,多为乐醉;颜真卿之醉,多为爽醉;李清照之醉,多为深醉;柳三变之醉,多为情醉;岳鹏举之醉,多为愁醉;辛弃疾之醉,多为气醉;范仲淹之醉,多为人醉;王昌龄之醉,多为苦醉;李商隐之醉,多为爱不得、恨不得所醉;白居易之醉,多为月醉;至於像阮咸、刘伶之醉,多为醉而醉。

王羲之之醉,多为字醉。王羲之之醉,醉在此处。一篇三百二十四个字,涂改处竟达十几处,却处处尽显自然閒达,顺畅流利,毫无扭捏做作,非酒非醉不可如此放鬆,如此直率,如此顺达。文中所写二十一处“之”字,竟然无一相同。甚至连“之”字之点都各不相同,非醉酒之笔、神助之笔所不能。王羲之酒后醉中之作,序文行文章法、结构、笔法等却臻於完美,无可挑剔。王右军到底有几分酒?又有几分醉?永和九年阴曆三月初三那场醉,可能是千古醉之谜。

  王羲之行书古今天下第一。有人言之,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鼠鬚笔,鼠鬚笔在毛笔中应为极品,否则王羲之怎麼能写出让人拍手称绝的《兰亭序》呢?需要正本清源的是,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用的笔是非常普通的狼毫笔,而且还是用的“退笔”,酒后一挥而就,“挥毫製序,兴乐而书”。“退笔”就是用秃了头的準备一扔了之的毛笔。中国文人喜欢这样,乐意捧场。《红楼梦》高鹗续书中,贾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还要披上一件大红斗篷;《兰亭序》虽是王羲之酒后醉中之笔,但也是他毕生融古通今登峰造极之作,更是他人生经历至暮年,熔铸精粹,自然旷达的结晶。《晋书》中记载:“论者常称其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云。”唐代书法家在评论王羲之书法时,言其“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到唐时,王羲之死后三百年,他已然飘然走向了神坛。

  王羲之是有些神。据说卫夫人当年教王羲之学习写字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而是把字拆开教。先锻炼他的视觉审美。只教他学写点,就练习一个点,观察一个点,感觉一个点。卫夫人真够神道的。

  她要王羲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毛笔沾墨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叫“高峰坠石”,让王羲之感觉悬崖上的石头如何坠落下来,就是笔画中的那个点,点不是随手点,不是应手点,也不是想怎麼点就怎麼点,那点就是高峰坠石的感觉。难怪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的二十一个“之”字的点没有一个相同的。

  为了让王羲之的一横一竖写出力量,卫夫人教王羲之去看“万岁枯藤”。老藤百年乃至千年不断,牢牢抓住岩石,顽强,坚韧,有力量。王羲之自幼便知要把“万岁枯藤”变成汉字书法中永扭不断的线条,无论那根线条有多细多长,它都充满着勃勃生机,顽强不可断。

  《兰亭序》真正火爆天下,是在大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把它看得重如江山。我不了解李世民是如何懂得书法,如何热爱书法的。但唐太宗的确是鉴赏书法的高手专家,很可能在马上征战之暇,李世民就开始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热爱乃至崇拜,逐渐进入狂热,当他当了大唐王朝的皇帝时,他把要求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其人生之大事来办。

  “求见此书,营於寤寐。”为了求得《兰亭序》,他甚至和亲信大臣商讨,并听从宰相房玄龄之谏,派老练沉稳又懂书法的监察御史萧翼从八十多岁的老僧辩才处骗取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在王羲之手中就被视若珍宝,重过生命,认为是天助其成。王羲之深知,此宝绝无第二,连他自己都不能再造,这是他一生登峰造极之作。王羲之把《兰亭序》传给自己的嫡亲子孙,其莊重、其肃穆、其严厉,皆无以复加。想必儿孙的承诺亦应重若生命,重若家族。以我研究,王羲之自五十一岁写成《兰亭序》之后,到其五十九岁因病而亡,他手上《兰亭序》并未公开展示,即使是私人亮宝也极其罕见,晚年有病更是闭门谢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愿让人再看《兰亭序》,束之高阁,藏於密室。至今吾不明白,李世民是如何见过《兰亭序》的?《兰亭序》从王羲之手上一直传至其七代世孙,都不可能让人临摹,世间也未曾记有摹本出现,那李世民从何处观得《兰亭序》的?既无缘相见,为何又如饥似渴?

王羲之《兰亭序》确在老僧辩才手上。王羲之的后人为何至七代之后传给僧门?又是一桩疑案。有一说法是王羲之第七代子孙出家为僧,其法号为智永,智永出家就带走了《兰亭序》。疑案正在其中,王家有家规,为《兰亭序》定下的规矩是王羲之亲定。为何智永能把《兰亭序》带入僧门?王羲之家不乏传世子孙,若如此,家门允许?家族同意?家规变了?而这位智永和尚不但把其七世祖的《兰亭序》带进佛门,而且传出王家,把宅秘传给了他的佛门弟子辩才。疑案顿生。《兰亭序》秘传和尚辩才,辩才视之如命,从不示之於人。天下有人知?天子如何知?对《兰亭序》不知是祸是福?

  房玄龄不但是位政治家,亦是一位高深的阴谋家。他推荐的萧翼果然功夫老到。

  萧翼乃南朝梁元帝的曾孙,出身於帝王之门,修养不凡,城府极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萧翼入住会稽,每日似閒非閒总要去辩才所在的绍兴永欣寺观看壁画,有遊人问及,也点拨一二,渐渐引起辩才的注意。无意中交谈,辩才感到眼前此书生胸有文章,於壁画书法至通,遂看茶相待,交谈甚深。萧翼先只谈画,只谈壁画,后渐熟渐深方谈字,只说古字。辩才不知其机关,一步步顺萧翼设下的小路前行。有时两人说到兴致深处,辩才都要留萧翼饮茶吃斋甚至夜宿於寺。

  坦率地说,辩才开始喜欢甚至疼爱这位落魄书生,能让自幼出家年逾八十的老和尚如此动情,非萧翼不可。

  一夜风雪正紧。辩才与萧翼读书论画正浓,萧翼论起书法句句有力,字字有功,终於拿出几份王羲之的真迹请辩才老和尚过目,那正是萧翼在设计好整个方案后向唐太宗借要的王羲之手迹。辩才细看后称其确为真迹,但不是王羲之之精品、绝品。萧翼乘势而良感颇深:“《兰亭序》只闻其名,焉能一见?”八十多岁的老僧辩才按捺不住,才从大殿的樑柱上取出王羲之的《兰亭序》,让萧翼一看。至此,事隔数百年,《兰亭序》始在世露面。待辩才和尚外出之机,萧翼才盗走《兰亭序》。虽然官府给永欣寺无数钱粮捐献,但辩才一气之下绝食而去,也有说触柱而死。从此《兰亭序》进入皇宫,被唐太宗视为国宝。

  唐太宗似有远见,召天下临摹高手临《兰亭序》,现世上传之五大唐摹本,皆因李世民之远见,否则今人恐难见《兰亭序》。

  从唐太宗命人模仿了王羲之作《兰亭序》就可以断定,李世民已打定主意生要观赏《兰亭序》,死要《兰亭序》作陪。唐之五大摹本之《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深得兰亭神韵。还有《董绢本》、《定武本》、《冯本》,其中《冯本》乃唐太宗时内府栩书官冯承素号金印所临。据说最接近兰亭真迹。后世印刷出版和我们见到的皆《冯本》,因其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号小印,故也称《神龙本》。

  真本《兰亭序》已随唐太宗去矣,至今已满一千三百六十年矣。

  多少人在想念《兰亭序》,多少人在猜测《兰亭序》,多少人在研究《兰亭序》,多少人在期待一睹《兰亭序》。

  王羲之让《兰亭序》醉倒多少人?王羲之让兰亭足足醉了千年有余。

  王羲之千年不倒,又醉倒千年……

2018-09-262728大公报大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