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博物馆有个重五吨的镇馆之宝,曾在国外展出十年,原因是这样

 历史解密坊 2018-09-28

熟悉小编的读者看到这个标题,又开始埋怨——小编在说酒话。首先,重达五吨的镇馆之宝,根本就是属于难以移动性的文物,山西博物馆怎么舍得将其送到外国展出呢?再说,展出也不能一去十年,这个也有点时间太长了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小编真的没有说酒话,您想要了解这件重达五吨的镇馆之宝是啥,它为何在国外展出了十年,下面小编就给您揭秘:

1999年7月,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村民在挖排水沟的时候,遇到了一块坚硬的大石板,这位文物保护意识很强的村民急忙停了手中的活计,然后给太原市的文物单位打了一个电话。

太原市文物单位的专家们接到电话,坐着车,很快就来到了发现大石板的现场。

当专家们将石板上的泥土清理干净,他们都惊呆了,他们原本以为,这块石板应该是一块墓碑,或者是古代丢弃的建筑石料,没想到它竟是石椁盖。





既然发现了石椁,就等于发现了古墓,而且这座巨大的石椁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在国内同类文物中,比如安伽墓,史君墓他们全都用得是普通的石材)很显然,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可是将石椁打开,却发现这座古墓早就被盗了,虽然没有出土多少珍贵的文物,可是墓主的身份,专家们还是通过墓志,将他的身份搞清楚了。

墓主的名字叫虞弘,按照墓志的显示,他是来自鱼国的尉纥驎城人,那么“鱼国尉纥驎城”在今天的哪里?有专家从石椁外面刻的拜火教的特有图像,推断他应该是栗特人。

吉林大学的考古专家,利用DNA技术,对虞弘夫妻的出生地进行了分析,检测的结果发现,虞弘的DNA属于今塔吉克斯坦人群的特征,而该地区,就曾经是粟特人的聚集地。

虞弘18岁就来到中原,在北齐为官,接下来,又先后在北周和隋朝为官,曾经干过直突都督、轻车将军、凉州刺史和仪同大将等职务。






虞弘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成为华夏历史上的三朝元老,很显然,他不仅是民族大融合的先驱,也是我们华夏民族包容和开放的象征。

虞弘的石椁上面的图案,刻写的内容明显与中原文化的殡葬内容不同,而国内准备在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文物展览时,他的石椁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宝贝,这件宝贝最能代表华夏民族开放和包容的最佳文物。

虞弘的石椁虽然重有五吨,但重量不是问题,它所代表的外国人,可以在国内生活、发展和成功的真实过程,才是我们大力向外推荐的软实力,真文化。

故此,才有它十年展出,在世界各地转了一圈的风光历史。

虞弘的石椁之所以成为国宝,不仅它质地精良,雕刻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海纳百川”的内涵,“包容世界”的精神,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吧:它不是国宝,哪件文物才是国宝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